年少时读过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那时的我并不懂得书中的深意,而今再度回味,已觉自己仿佛成了书中人。
年少读书时,常与同学们一同嘲笑孔乙己的迂腐。而今成年后,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却发现昔日的我们与他有许多相似之处。待领悟到自己其实亦是另一种“孔乙己”时,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麻木,再也无过去那样轻易地笑出声。
文中描述的孔乙己,喝下半碗酒后脸色泛红,复归平静。旁人的问话让他显露出不屑的神情。他们继续嘲笑他,连半个秀才也考不上。孔乙己的脸上顿时显露出颓唐不安的神色,他的言语中透露出无奈与苦涩。他身无长物,只有一件破旧的长衫,却仍然尽力维护着文人的清高。
孔乙己的命运平凡无常,他没有富裕的出身、体面的背景和强大的后台,更没有他人的理解与关怀。他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尊严。即使身陷困境,他也始终不愿承认自己的落魄。他的心中依然抱有一丝读书人的体面与尊严。
面对其他读书人的百般羞辱和侮辱,孔乙己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心中执念”。他望着那些体面却又难以融入的圈子,只能无奈地为自己套上一件并不合身的长衫。这件长衫在寒风中飘荡,却成了他最后的尊严。
他并非没有选择去换上更加灵活的短裤短袖、去工地上劳作。但他的精神世界远非简单的混天撩日、喝酒打牌所能满足。他的精神世界或许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身长衫也是他在人们白眼与嘲讽中保留的最后尊严。
孔乙己的大方和善良并未换来他人的感激与理解。他的生活已经十分艰辛,但他仍然在微薄的生计中拿出自己的钱来买茴香豆改善生活,并分给孩子们一些。仍然没有人能够感受到他的好意与不易。
在别人的嘲讽中,孔乙己总是用“之乎者也”来搪塞过去。他被“读书人”这个身份所束缚,已经陷入了痴迷的状态。这导致他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窄,可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少。
或许,如果他对读书少一点崇拜,他的生活会过得更加轻松一些。孔乙己内心执着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已经无法接受其他理念了。
尽管心中带着梦想和远方,孔乙己却无法摆脱他人的言论和现实的困境。他一路带着伤痛和嘲讽前行,明枪暗箭也勇往直前。最终,他跌跌撞撞地走进了死胡同。
回过头来想一想,那些从小接受功利教育的孩子、一心奔向功名的年轻人以及那些为了光宗耀祖而努力的年轻人,他们不也像极了孔乙己吗?当他们在病榻上回首往事时,或许会发现自己多年的追求不过是一场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