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将深入探讨“肉”部的两个字:“臍(脐)”和“腹”。在现今的汉语使用中,“脐”虽不常被使用,但“腹”却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
我们来谈谈“臍(脐)”。其读音为qí。依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脐”字为形声字,由“肉”和“齊”的声部组成。其本义为肚脐,即腹部的位置,为脐带脱落后所形成的凹陷。
《说文解字》对“脐”的字形有详尽的记录,最早的形式中,“肉”字部首位于“齊”的下方。随着汉字的演变,下部“肉(月)”逐渐移至左侧,直至现代简化为“脐”。《正字通·肉部》记载:“脐,胎儿在母体中时,与母体相连之处。”《庄子》中也用“支离疏者”的形象描述了脐的位置。
《后汉书》中还有关于脐的有趣记载:守尸的用火置于董卓肚脐中,火光持续多日不熄。除了作为部位外,“脐”在物体上也有类似人脐的部位,如瓜脐和脐橙等。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腹”。其读音为fù。《说文解字》解释,“腹”字也是形声字,由“肉”部首和“复”的声部组成。虽然许慎认为“厚”是“腹”的本义,但这一观点有误。
在甲骨文中,“腹”的本义实际上指的是躯干胸以下的部位,常被称作“肚子”。而在《说文解字》中,“厚”成为了腹的解说本义,这实际上是“厚”作为引申义被误用为本义的情况。但在文化传承中,《说文解字》的影响深远,因此“厚”这个本义便被沿用了下来。
除了上述的“厚”这一本义外,“腹”还有许多其他含义。如代表内心、中心部位、与“背”相对的前面部分等。“腹”还具有容纳、生养、属性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如《玉篇》、《老子》等均有关于“肚腹”的描述。
除了以上提到的含义外,“腹”姓也在某些地区有存在。《姓觽·屋韵》就提到,“腹,《千家姓》云:楚郡族。”这也展示了汉字的丰富性和博大精深。
以上两字的篆书形式分别如图所示:(请参阅相关插图)
希望这样的解析能够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个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并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