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近年来,关于虚拟偶像,特别是以Vtuber为代表的虚拟主播的讨论日渐增多。这类文化现象的兴起,不仅仅是技术发展的产物,更反映了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变化。Vtuber,全称Virtual Idol on YouTube,作为虚拟偶像的一种新形式,其具有不同于以往虚拟歌姬的特质,如活动平台的特殊性、受众的分众性、与普通偶像粉丝文化的区别,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运作方式演变。本文将主要从发展历程、运作形式、粉丝文化、消费文化四个维度展开相关讨论,深入分析虚拟主播这一新型文化符号的价值、意义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影响。
二、发展历程与运作形式
虚拟主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虚拟歌姬,但真正的虚拟主播形式是在近年,尤其是2016年末后开始崭露头角。绊爱的出现标志着从虚拟歌姬到虚拟偶像的转变,但其本质上仍沿用了虚拟歌姬的属性。随后,时乃空的出现基本确定了Vtuber的活动方式:以主页直播为主体,短视频等其他形式为辅助。从短视频到直播,包括Live2D和3D的广泛使用以及虚拟成像技术的普及,都在这一时期发生。
技术进步为虚拟主播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日常的直播活动中,虚拟主播所使用的虚拟形象是由画师进行设计,然后搭配动作成像技术,将中之人的动作、表情转化为虚拟角色的表情,进而使用Live2D呈现为立体、动态的姿态。而在演唱会等特殊场合,则会使用全息投影技术将角色“实体化”。
三、粉丝文化与消费文化
虚拟主播的粉丝文化与消费文化紧密相连。一方面,虚拟主播的互动性、成长性以及日常性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粉丝,形成了独特的粉丝文化。粉丝会为喜欢的虚拟主播创造各种“梗”、表情包、段子、剪辑等,为这种文化形式注入活力。随着虚拟主播的商业化推进,其已成为消费文化的一个符号。数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偶像”的门槛,使得更多人可以参与到这一文化现象中,形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式网络文化。
我们也应看到,虚拟主播的商业化可能带来的问题。如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虚拟主播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异化,使得技术由人创而控制人。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我们仍需保持对“真实”与“景观”的清醒认识,避免陷入消费社会将幻觉视为现实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