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简述
为了使计算机能够执行实际任务,程序设计工作至关重要。这里的“程序”是计算机能理解的指令代码,包括机器码和其他代码。程序设计人员需在被称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或“编程语言”的环境中进行编程。
程序设计语言是人与计算机交流的桥梁,它是一套规则,使得程序员能够识别并创建程序。根据其特性和应用,程序设计语言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机器语言
机器语言是CPU的指令系统,由一连串由0和1构成的指令码组成。使用机器语言编程,程序员需从所使用的CPU的指令系统中挑选合适的指令,组成一个指令序列。这种程序能被机器直接理解并执行,速度极快。但由于其不直观、难记、开发周期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2. 汇编语言
汇编语言使用助记符号代替机器语言中的0、1指令代码,提高了编程效率和质量。汇编语言与机器语言指令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但汇编程序需编译成机器语言才能执行,编译前的程序称为“源程序”,编译后的称为“目标程序”。
3. 面向过程的语言
这种语言分析出解决问题所需的步骤,然后用函数功能实现这些步骤。使用这类语言,程序员无需关心硬件的内部结构,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C、Fortran、Basic、Pascal等都是常用的面向过程的语言。
4.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
这是一种以对象为中心的编程思想,把现实世界或其部分看作是由不同种类的对象组成的。对象具有共同点和各自特性,通过发送消息进行联系。Python、Java、C++等都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
解释型语言与编译型语言的区别
解释型语言在程序执行时,逐行将指令翻译成机器代码然后执行。这种方式执行速度相对较慢,且每次执行都离不开语言环境。而编译型语言则将源代码翻译成机器语言,并生成可执行文件,脱离设计环境独立运行。
编程语言的支持环境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最重要的软件,其他程序的运行都需在操作系统支持与控制下进行。程序设计语言在操作系统的支持下完成程序的编制、编译和执行。大多数情况下,编程人员无需关心程序的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