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深邃浩瀚,历史脉络悠久且源远流长,历经四千年的文化积淀、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语文化。成语,作为汉语的精髓,是文化的瑰宝,凝聚了的智慧。
今日,我们将要探究的成语是——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言行或事物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的情况。
成语溯源:
在古代楚国,有一位卖盾和矛的人。他夸大其词地宣传自己的产品,先是夸耀盾的坚固无人能破,接着又夸耀矛的锋利无物不穿。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攻击你的盾,结果会如何?”这个人无法回答。众人皆笑之。这个无法被攻破的盾和无所不能的矛,显然不能同时存在。
后人从上述文献中提炼出了成语“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背后:
在楚国,有一位卖兵器的商人来到市场售卖矛与盾。人们围观时,他大肆吹嘘自己的盾是如何的坚固。随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如何的锋利无物不戳。他得意洋洋地描述着自己的产品,然而当有人提出用矛攻击盾的问题时,他却无法给出答复。众人因此哄堂大笑。
成语寓意解析:
这个成语揭示了儒家学者在理论上的自相矛盾。世界上不可能同时存在无懈可击的盾和战无不胜的矛。那位楚国人过于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效用,最终陷入了无法自圆的境地。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诫我们,应当讲求实际,言行一致,避免夸大其词、自吹自擂。这位商人的言辞虚妄和不实态度是不可取的。这个成语还告诫我们,说话、做事都应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避免出现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的情况。
成语应用场景:
该成语通常以主谓式的方式使用,在句中作谓语或定语。它带有贬义,一般用于单方自我抵触的情况,不适用于两方以上的抵触。
近义替代词:前后矛盾、漏洞百出
反义对应词:无懈可击、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