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界虚伪的大师(古琴是阴气最重的乐器吗)

2025-02-1413:28:38常识分享0

元代医家朱震亨曾言:“乐者,亦为也。”此言深得五音与健康之妙。

《晋书律历上》载,宫、商、角、徵、羽五音,各具独特之性,闻之可使人温良、方廉、恻隐、乐养、恭俭。五音通于五脏,如《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所述,“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这便是五音与五脏的密切联系。

“意识”一词,在张介宾的《类经‧脏象类》中有所阐述,意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与气神之关系。人身之神为心所主,气之神则包含耳目心识及其精神意识。

何为五音?人是万物之灵,音是万物之情。五音与万物息息相关,律吕之感,即是宫、商、角、徵、羽之道。

五音与五脏相应,如《四诊抉徵·闻诊》所述,五音之正可反映五脏之状态。例如,宫音之大而和,可象征土之特性,入脾;商音之轻而劲,可象征金之特性,入肺。五音的调式与五行、五脏的相通,形成了“五脏相音”的理论基础。

在古代医案及著作中,如《奇症汇》所记,器物之声与五音相应,五音之乱可映五脏之疾。听音识病,成为了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乐记》等文献亦提及音乐与情志的关系,情志之变可影响五脏,反之,调节情志亦可调和五脏。

古琴之音,更是与五音、五脏紧密相连。不同曲目的古琴音乐,可养心、养肝、健脾、润肺、补肾。如《紫竹调》养心,《胡笳十八拍》养肝,《十面埋伏》健脾,《阳春白雪》润肺,《梅花三弄》补肾。听琴音而志,听琴音而和五脏,实为中医之妙法。

古人求学之时,常伴琴音。如江苏窦郎中在书院求学时,常听薛山长弹奏《梅花三弄》。医学典籍深藏心中,先知先觉亦在情理之中。

古琴音乐与中医学有着诸多共通之处。音乐有如中草的各种特性,可以归经、升降浮沉。不同的乐曲配伍,如同中处方中的君臣佐使。来聆一曲琴音,让情志、脏气共鸣其中,可血脉、通畅精神。

如今,“秀秀书院”直播间每日四点携茶仗剑吟诗具琴打拳以待知音人。何不赴此雅集,共赏琴音,共谈医道,共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