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明了成语(什么明了填空)

2025-02-1415:05:21常识分享0

明代词学,长久以来被视作我国词史长河中的一段低谷时期。清人常以“明代无词”的论调来评价,甚至明代人自己对于本朝的词学也不甚乐观。明词在词学史上,实则拥有着独特的意义。明代文人俞彦曾言:“词至明代已衰落,因南北曲兴起而开始演变”,同时指出:“现今人们对于歌唱并不精通,作词者也只局限于小令中调,以律诗的手法为之,甚至难以分辨音律与格调。”(《爱园词话》)但陈子龙在总结明末词学时,也不得不承认明代的独特地位和其对文学的贡献。

尽管传统的词学观念对明代词学持怀疑态度,在民国时期如吴梅、龙榆生等大家的看法中也可见一斑。但宋词、清词两座高峰之间,明词无疑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正如孙克强所言:“明代词学作为词史的一环,承上启下,自有其历史地位。”

明代词学地位之所以在后世不高,关键在于当时对“词学”的定义和旧时以“传统诗教”为旨意的词学理论存在差异。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中明确指出:“念及声律虽为小道,但创作时必须崇尚雅正,摒弃之音,这是对六义及元音的宣传鼓吹。而过去的时代中,三百年来,词学逐渐失传。”这一观念体现了明代词作水平考察中的重要倾向。

这种观念的形成与明代词谱的诞生息息相关。《蕙风词话》以“重、大、拙”的审美理念综合了创作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用字、章法、声律等。《白雨斋词话》则突出了“词贵沉郁”的创作理念。清代词论家对明词的观察视野主要集中在对明词的评断和对其衰落原因的探讨上。

明代词学的价值在现代词学研究中逐渐显现出来。尽管明代在词作水平上可能无法与宋、清相比肩,但在词学方面却具有承前启后之功。特别是明末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词派,对清初的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对于“词谱”的梳理与发展为清代“中兴”之貌打下了基础。如《草堂诗余》所衍生的《词学筌蹄》等早期词谱虽初具雏形,但已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张綖《诗馀图谱》、徐师曾《词体明辨》等作品的问世,明代词谱逐渐趋于成熟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