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点滴皆蕴含智慧,世事洞明即成文章。
日期:2023年1月15日
在沈从文的哲学观里,普通人有着无比的智慧,他认为平凡的个体可以透过大千世界的小事揭示智慧的精髓。依佛法而言,即是找到了内心的智慧之根;从世俗角度看,就是理解了社会与世界的运作规律。
每当我有了这样的领悟时,总会想起那句话:生活中的点滴皆蕴含智慧,世事洞明即成文章。
过去我曾说过,即便在昔日,学习知识看似困难,但只要有决心,总能找到途径去学习。那时的人们深知知识的宝贵,常通过秘密学习来掌握知识。而师傅们不直接教授,恰恰是因为这样,私下学习的反而记忆深刻,而那些直接接受教育的,可能反而不那么在意了。
如今的社现实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在当今社会,知识获取得过于容易了,然而这也导致了人们不再珍惜和记忆。如今的人们,一旦遇到不懂的问题,便习惯性地网上查询答案。就如我一样,面对路由器的设置,虽然只需简单几步,但我无需记忆;而我之前的那台电脑恢复出厂设置的操作,我仍需上网查找教程。
这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轻易得到的东西往往被忽视,而那些难以掌握的却显得尤为珍贵。
事实就是事实,现象就是现象。
生活中的点滴都充满了学问的痕迹,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即成文章。
知识往往就是这样存在的。现今企业为何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而人们又为何觉得企业未能充分了解自己、未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
原因其实很简单。企业知道所需人才的标准,而人才觉得自己有着出色的能力。两者无法契合的原因在于人才对于自身知识的了解过多局限于表面的认知。如电子商务一样,别人只能教你它的定义、产生原因以及相关工作职责等概述性内容。
于是人们觉得自己具备了足够的知识与技能而成为“人才”,而企业更关心的是你能否将电子商务做好。所以当你认为自己很优秀但企业却无法认问题便出现了。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尽管古代的教育模式有所欠缺,但它注重传授隐性的经验和体会。这些知识无法在课堂上完全获得,因为它们往往来源于个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那些在幼儿园时期就与孩子分享职业经验和需求的日本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再次强调那句话:生活中的点滴皆蕴含智慧,世事洞明即成文章。
这就是隐形知识的含义,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我们应该专注于理解和运用那些实质性的知识而非仅限于表面的理论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