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五彩斑斓:脸谱的艺术
——在杭天琪的《唱脸谱》中,我们听见了那多变的音色:蓝脸的窦尔墩、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还有那黑脸的张飞。而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传统戏曲中的脸谱世界,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脸谱,是戏曲舞台上的一种妆造设计,是演员脸上那夸张的艺术绘画。儿时观戏,那几副红红绿绿的“花脸”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面部,作为情绪的直观表达,脸谱的刻画能够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唤醒人们对美的追求。
历史记载中,《乐府杂录》提及北齐兰陵王因容貌无威而戴上面具上阵杀敌的故事。这面具,不仅为兰陵王增添了传奇色彩,也成为了戏曲中舞蹈表演的一部分。而“假面”的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后在唐代的歌舞戏中盛行。
图腾文化的深深崇拜,在各种祭祀典礼上都会体现。面具,从最初的意义逐渐影响到了民间舞蹈和戏剧文化。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可见,其背后是祭祀的用品。而戏曲中的脸谱,则是直接在脸上绘画,可能是戏剧文化中脸谱的起源之一。
翁偶虹先生曾说,戏曲脸谱源于上古的图腾,历经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模样。从“假面”到“涂面”,再到“脸谱”,每一个阶段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脸谱的妆容,内行人能一眼看出英雄好汉还是奸诈小人。红、黑、白等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如包拯的黑脸象征着铁面无私,关公的红脸则是耿直真的忠义表现。
(一)颜色与图案
花脸常用于表现豪迈粗犷、鲁莽蛮横的角色,而红脸多表现忠义之士,黑脸则代表正直勇敢。不同的颜色和图案在脸谱上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如包拯额头上的白月牙、孟良头上的红色葫芦等,都是人物特征的重要体现。
张庚从戏剧和美术的角度解释了脸谱:“脸谱是一种图案式的化妆造型艺术,它性格化且在舞台演出中使用。从构图和主色调来看,它千变万化。”
(二)谱式多样
脸谱的谱式多种多样,如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等。每一种谱式都有其独特的构图和主色调,突显人物的神态和性格。
生活中的我们,或许能在广告、招牌、汽车挂饰等地方见到脸谱元素的应用。这不仅传播了脸谱文化,也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一传统文化。
现在的脸谱文化分为工艺型美术创作和实用型人物脸谱。前者根据历史记载和神话传说绘制出风格迥异的作品;后者则常用于舞台表演和社区文化宣传。
(三)戏剧中的生命力
戏服表现人物身份,脸谱揭示人物性格。二者与演员的表演、服装的造型、脸谱的刻画相结合,才使得戏剧拥有了生命力。
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我们简单了解了脸谱的起源和主要的谱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我们不仅能赞美脸谱的美,更能深入了解其色调、谱式结构等更深层次的内容。
参考书籍:《戏曲脸谱》、《脸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