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40年代起,传播学领域中诞生了一种研究方法,即“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由传播学者卡茨提出,他概括了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将其视作一个由社会和心理因素交织影响的因果连锁过程,从而满足了人们的特定需求。
该理论的基本模式阐述如下:人们使用媒介的目的在于满足自身需求,这些需求与社会因素及个人心理因素紧密相关。接触和使用媒介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具备接触媒介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受众会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接触媒介后,结果可能是需求得到满足,也可能未得到满足。无论结果如何,都将影响其后的媒介选择和使用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结果修正对媒介的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可视为传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相较于以往的传播研究大多关注传播者如何影响受众,这一理论则将焦点转移到了受众身上。在互联网环境下,该理论的应用更是得到了加强。
【示例:“使用与满足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应用”分析】
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了受众的主动性。在互联网时代,这一主动性得到了更好的实现。互联网技术为受众需求的满足提供了技术保障,推动了媒介的发展。
一、新闻媒介内容方面的革新
1. 时间维度的发展:在信息社会,新闻的时效性尤为重要。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简化了发布环节,使新闻从定期发布转变为及时传播。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中,实现了与事件同步进行的“实时”传播。
2. 个性化“个人日报”的出现:部分新闻媒介利用算法技术,根据个人的喜好定制“个人日报”,减少信息消费的时间和注意力成本。
二、新闻媒介新技术的驱动
1. 大数据构建媒介的图景:利用大数据进行内容生产和传播。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也在逐渐加强。
2. 互联网的“现实化”:早期互联网被认为是虚拟化的生存互动空间。随着互联网与现实社会的深层互动,人们逐渐认识到互联网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
三、媒介思维的转变
1. 从受众到用户的思维转变:受众从被动消费转向根据需求、喜好自觉选择消费方式、内容。用户不仅接受内容,还主动生产和传播内容。
2. 重视媒介使用印象:基于媒介使用可能性和媒介印象进行判断选择媒介。无论需求是否得到满足,都将影响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在互联网时代,“使用与满足”理论得到了加强。这也意味着传统理论在新时代需要修正。过度强调以受众为中心可能会出现“信息茧房”、后真相时代等不良现象。在思考互联网带来的新变化的也应考虑如何正确引导受众心理诉求、改善媒介接触方式和使用方式等重要问题。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其在新时代的应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