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毫米等于多少厘米(10mm有多少厘米)

2025-02-1420:03:36生活经验0

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肺部结节的检出率日益增高。一旦检测到磨玻璃样肺结节,公众往往会有“见磨即恐”的担忧,疑虑其是否为肺癌、是否需要密切随访等问题。患者在看到诸如“分叶、毛刺征”等医学术语时,也会感到紧张

11月4日,《呼吸界》与名医对话栏目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张国桢教授,一位享有“东方神眼”之称的影像学权威专家。张教授从多角度解释,肺癌存在一个“懒癌”阶段。在这个阶段,虽然癌细胞存在,但它们无症状、无毒性且发展缓慢。如果能在这个10mm以下的微小肺癌阶段及时发现并干预,五年生存率可高达100%

国际上将“早期肺癌”定义为大小在3厘米以内且无淋巴转移的情况。其中,1厘米以内的被视为0期肺癌,也称为原位腺癌,而1期的肺癌则称为微浸润腺癌。由于瘤体大小通常在5毫米至10毫米之间,因此也被称为微小癌。若无淋巴结转移,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98%~100%

早期肺癌虽然微小,但其发展却历经数年之久。从单个癌细胞的开始,通过血管进入、倍增发育,到最终形成直径1cm、重量1g的原位癌或微浸润癌,大约需要5至10年的时间。此阶段可被视为无症状、无害、发展缓慢的懒癌

张国桢教授提到,判断10mm以下的肺部结节是否为微小肺癌的关键在于观察其是否有“四增”现象:增大、增密/实、增强和(血管)。在对磨玻璃结节进期随访的过程中,如发现这些变化,可能提示为微小肺癌的影像特征。

关于CT报告中的专业术语如“分叶征、毛刺征”等,张教授解释,这些并不一定代表癌症。关键在于观察结节内是否有血管进入。例如,结核和肿也可能表现出类似的特征,但它们与的区别在于缺乏血管。

当体积小于2mm时,可通过扩散获取周围的营养和氧气。但随着体积增大到2mm以上,新血管的生成就变得尤为重要。细胞会释放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VPF/EGF等),刺激周围的血管生长。这一过程是微浸润腺癌的西医诊断标准之一。

图示展示了血管生成的整个过程:从休眠潜伏到具有渗透性的良好途径。这一过程对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张国桢教授强调了纯磨玻璃结节的CT值在判断良恶性中的重要性。随着细胞增殖能力的增强和排列密度的增加,纯磨玻璃结节的CT密度值会相应升高。

在肺微小结节的随访过程中,纯磨玻璃结节密度的风险值范围可作参考:CT值在特定范围内的增高可能提示恶性几率的增加。而处于不同CT值范围内的结节,其风险等级和随访策略也有所不同。

关于肺结节的随访频率和时间长度,张国桢教授表示,对于某些血管不丰富的磨玻璃样病灶,一年复查一次就足够了。而对于可能发展为腺癌的高风险结节,他建议患者至少随访六年以确认其变化。

专家简介及本文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