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文化的长河中,寿命与岁月的流转有着深厚的寓意。其中所提及的“五不过”以及“坎年冲坎”的习俗,究竟蕴怎样的智慧与文化内涵?
提及生日,那是庆贺生命启程的重要时刻。自婴儿降生后的第一周年起,每一年都可以庆祝,不论年龄大小皆宜。然一旦年届六十,庆祝的称呼便改为“过寿”。
一、为何六十岁后的生日称为“过寿”?
在我国的干支纪年法中,天干与地支轮换配合,组成了六十个循环单位。每满六十年便完成一个周期。年满六十象征着干支轮回的圆满。比如出生在甲子年的人,当其年满六十时,又回归甲子年,此轮回标志着一个生命新阶段的开启。古人视六十岁为福寿的象征,故此年龄段的生日庆祝便被称作“过寿”,以此表达对长寿的赞美与祝福。
二、“寿”之“五不过”详解
依照传统观念,《论语》中的“甲子乃寿之始”指出六十岁作为人生的重要节点。在此节点之前便庆祝寿辰,被视为过于急切,甚至带有炫耀之意。例如,过去人们往往在五十多岁时仅简单庆祝生日,不会大肆举办寿宴。因为某些习俗观念认为,未至六十便庆寿是不吉之兆,仿佛提前消耗了福气。
数字“六十六”被视为一个“坎儿年”。民间有言:“六十六,不死也掉块肉。”此年龄不宜大肆庆祝。
七十三岁与八十四岁因孔子与孟子的离世而被人们视为难关。故而人们对这两个年龄心存敬畏。
在传统文化中,“九”被赋予长久、尊贵、吉祥的寓意。人们在过寿时选择过“九”而不选“十”,意在借助“九”的吉祥之意,祝愿寿星长久地享受幸福与健康。
三、如何应对“坎年”?
民间认为六十岁、七十三岁、八十四岁及逢十的年岁皆为坎年。面对这些年份,民间有诸多习俗以图。如六十六岁时,需由女儿或儿媳送肉并包饺子,且老人需在一日内吃完以渡过此“坎”。七十三、八十四岁时则需进行“破坎”仪式,祈求平安健康。
穿红色衣物也是常见的“冲坎”方式。红色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辟邪吉祥的颜色,人们希望通过穿戴红色物品来避开灾祸、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