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的一个宁静午后,时间定格在5月22日107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的骄傲离我们远去。
他,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院士,一位工程院院士,一位荣获“国勋章”的杰出人物。
享年91岁的,他的离世让全国深感悲痛。
“明天我又要到田里去,第一个动作就是下田。”这是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深信,辛苦是辛苦一点,但乐在其中。
爷爷的一生,几乎都献给了田地。他奔波于田间地头,为的是让更多人免于饥饿。
每当人们捧起一碗香喷喷的米饭时,都会怀念那位躬耕田野的袁爷爷。
,这位“种子选手”,他的故事始于一个的时代。
年轻时,他亲眼目睹了路边的饿殍,这让他心如刀绞。他选择了学农,坚信“吃饭可是天下第一大事”,即便父母担忧学农的辛苦,但也尊重了他的选择。
他全身心投入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从1976年到1987年,杂交水稻累计增产超过1亿吨,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数千万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优势的。
与稻田息息相关。他不是在试验田介绍雄性水稻,就是在去往稻田的路上。他获得了无数荣誉,包括发明特等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
尽管荣誉众多,却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他坚持在一线做科研,即使获颁“国勋章”后,他第一时间表示要回田里。为了方便他下田,农科院在住宅旁为他安排了一块试验田,这块田成了他的“心病”。
他的日常生活简单而规律。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田,他对待稻田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病危之际,他仍心系水稻。尽管医院全力救治,家人期盼他能睁开双眼,但最终还是没能迎来奇迹。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房里,袁老的儿媳甘女士含泪告诉记者:“禾下乘凉梦,仓满无饥恐。粒粒皆辛苦,后辈不敢忘。”
时光荏苒,转眼三年过去。金黄的稻穗啊,请代我们转告袁爷爷,我们无比地想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