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堡社区(读音:pù,同“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的怀抱中。这个社区位于东四环的慈云寺桥之东,地理界线明确:东侧至京包铁路线,南至朝阳路,西至十里堡路东侧,北至二道沟河。
首次造访此地的朋友,若非熟人指点,往往误读为“十里堡(bǎo)”。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何它读作“pù”而不是“bǎo”的原因。
北京地铁6号线途经此地,设有十里堡站。
“堡”字真是个多音多义字,也常作为地名用字。但在地名中,“堡”的读音常令人困惑。如果不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很难准确发音。《辞海》中关于“堡”有如下解释:
1.读bǎo时,其本义指用土筑成的小城,常用于军事上的防御建筑,如“碉堡”、“城堡”、“桥头堡”等。其中“保”字不仅表音,还蕴含了保卫的意义。
2.读bǔ时,指的是有城墙的围镇(依据《新华字典》的解释)。这种读音常见于北方地区的一些地名,如“吴堡县”、“柴沟堡”等。为了与防御工事建筑区分开,所以读音有所差异。
3.而当读pù时,它通“铺”,原为古代的驿站,如今多用于古驿道边的地名。古代设置驿站的地方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村镇。
对于“铺”来说,它与元、明、清时期的驿站息息相关,是传递紧急文书的机构,名为“急递铺”。每10里、15里或25里设一铺,每铺配有铺丁,他们昼夜奔驰,传递军政机要文书。
谈及清末时期的邮差与邮局,不禁让人回想起那个时代的风貌。随着时光流转,“铺”字多用于集镇和地名的命名,与驿站相辅相成,因此以“铺”命名的村落大多沿古驿站而建。
历史记载中,明万历年间通县内设有众多以“铺”命名的地点,如州前铺、招里店铺等。到了清代,还有王各庄铺、草寺铺等地名。这些地名记录了历史的变迁。
《康熙通州志》和《民国通县志要》等文献中均有关于“十里铺”的记载。据史载,公元1729年为方便通州到京师的运输需要,朝阳门外石路被修筑,后来逐渐形成了八里庄、大黄庄等村庄。其中,距离朝阳门十里的地方得名“十里铺”。
带“堡”字的地名繁多且复杂。让我们记住几个常见的地名:贵州的龙洞堡机场、新疆的地窝堡机场以及陕西的瓦窑堡等。
希望了解了北京十里堡的由来以及“堡”字的多种读音和解释后,大家在与朋友的交流中能自豪地展示自己的地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