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提时代,那纯真的心如同未被雕琢的玉,每一刻都充满了无尽的探索与好奇。就如那蓬头稚子,学着垂钓的技巧,身侧是青苔斑驳的莓草与翠绿的草丛,仿佛自然成了他的背景。
何为童趣?曾有文人道,听闻蚊鸣如听仙乐,一丛杂草似茂密树林。小小土包仿若巍峨山丘,连那积水小坑都仿佛是广阔的江河湖海。这便是童心所持的趣味,让想象力无拘无束地驰骋。能否换一种方式来描绘童趣呢?当然可以,唐代诗人胡令能所写的《小儿垂钓》便以孩童的稚嫩动作,生动地展现了童趣。
以童趣为主题的诗作并不易写。李白曾以“少小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为引子,虽然后来笔锋转向了浪漫情怀的表达,但这也与他对孩童生活的疏离感有关。而胡令能则通过细致观察,在生活中捕捉到童趣的踪迹,既有天真稚气,又充满真实感。
描绘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在水边学习钓鱼的情景。这孩子侧身坐在杂草丛中,隐身于自然之中。叙述虽平淡无奇,却蕴丰富的生活细节。那蓬松的头发暗指他早早就出门玩耍,而侧坐草丛则表明他选择了一个阴凉的地方以避暑热。如此一来,那孩童学钓鱼的场景就显得合情合理。是生活所迫还是天性使然,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当有路人询问方向时,小孩因担心惊扰水中的鱼儿而不予回应。
小孩不回应问路人的举动,让人联想到另一句古诗“牧童遥指杏花村”。同样是孩童,却有着不同的反应。这正是生活细节为诗人带来的养分。垂钓的小孩和牧童的行为并无对错之分,关键在于他们所体验的生活感受。写人重在传神,人物的行为动作需与人物身份相符。从生活中来,反映生活,使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充满魅力。
生活感受对诗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胡令能的诗作便能深有体会。有些诗人认为写诗需苦心孤诣、反复炼字,甚至拈断胡须、眼中含泪。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胡令能之所以能写出充满童趣的作品,正是因为他善于观察。他并未使用生僻难懂的典故或复杂的句式结构,而是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使诗作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