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言:“好学则近智,力行则近仁,知耻则近勇。”这轮论语解读系列的探讨,首次涉及儒家之重要概念——仁。经过研读,您或许能理解我为何曾提及,自孔子之后,直至王阳明,才再现儒家之真谛。
让我们先来探讨第一句,“好学则近智”。此处之“学”,无需过多解释。前文已有详述,阅读至此的读者,对于“学”的解释应已了然于胸。
接下来之“智”,非单纯之知识,而是智慧之“智”。好学之道,屡次为孔子所提,告诉我们获取智慧之途径在于学习。第一句既熟悉又易懂。
再观第二句,“力行则近仁”。此处所提之仁,乃是本文首次出现。我特意将其置于解读系列之后半部,原因在于我想告诉大家,孔子逝世后,仁之概念被后世儒者所曲解,掺杂了许多。他们将此字高高在上,令人难以企及,虚化其意,仅作为标榜自身之标签。现今我们常将其理解为仁爱、仁义等含义。
若仅从单一角度理解仁,如上述之意,则有误。直至明朝王阳明出现,才真正阐明孔子之仁。他以“知行合一”来诠释仁,认为知行合一即为仁道。
关于“知行合一”,待后续解读心学时再详细讲述。当前我们只需记住,此处之“知”,即良知、本心、天理。知行合一即依良知指引。在孔子儒家思想中,仁常伴随特定行为出现,但不限于某一行为。若仅以《论语》中仁旁之行为定义仁,则以偏概全。
孔子真正想表达之仁,如王阳明所总结,即将符合智慧、道、法、礼之思想贯彻于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各种行为。此皆属仁之范畴。在孔子眼中,克己复礼即为仁,忠恕、孝悌、刚毅等均为表现仁之方式。只要行为符合良知,即可视为仁。
由此观之,阳学既简单实用又灵活多变。明了仁之真谛后,再观“力行近仁”,即可理解为若能实践知行合一,即接近于仁。
最后一句,“知耻则近勇”。此句前文亦有论述。人最难之处在于面对无知却毫无察觉。因人天生带有傲慢与偏见,此为基因所致。无论是否承认,每个人都有此倾向,无需怀疑。一些西方科学家已通过多种手段证实了这一点。
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洞察此点。他反复强调谦逊、认识自身之无知与过失、接受自己之不足。此皆在帮助我们克服内心之傲慢与偏见。唯有克服此等情绪,方能知耻,即知羞愧、面对羞愧。虽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大勇气。
孔子将知耻置于因其如护身符般保护我们不走偏。每人在做错事或不当之事后,内心自然会产生羞愧。此情至关重要、无比宝贵。但许多人习惯忽视、回避或逃避它,使其变得暗淡无光。此甚为危险。
孟子亦言:“耻之于矣。”知耻可保人心念行为不离正道。故曰:耻可全人之德。孔子将其置于学与仁之后,表明知耻为后续学与仁之保障。
综上,“好学则近智,力行则近仁,知耻则近勇”。孔子之意为:真正喜好并学习之人,正趋近于智慧;若能全力实践知行合一,则正趋近于仁;若能直面因无知或过失而产生之羞愧并接受它,则正趋近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