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文化,每个人对其有着各自的理解与感悟。对于众多管理者而言,他们常常被两个疑虑所困扰。一是觉得企业文化似乎抽象难懂,不清楚其确切含义;二是质疑企业文化的实用性,疑惑它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尽管他们公司里有愿景、使命、价值观及行为规范等文化元素,甚至将这些内容在显眼之处,印在员工手册中。
那么,企业文化究竟是什么呢?埃德加·沙因教授,被誉为“文化之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文化的动态定义。他表示,企业文化是在解决内外问题过程中,共享习得的产物,其有效性已经得到充分证明,并传递给新成员,以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方式认知、思考、感知和行动。这种共享式产物的核心在于通过学习与分享得以累积和传承。要理解一个的文化,需深入探究其领导方式、学习过程以及持续学习的时间。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进行文化研究是既可行又富有成效的。
虽然对文化的理解逐渐清晰,但依然有人感到迷茫。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文化主要涉及精神层面的知识、价值、思想与观念。就像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提出的平衡记分卡一样,文化的描绘与评价同样需要工具和方法。在企业文化诊断阶段,我们常常借助模型和量表等工具,将抽象的文化具体化,并为未来期待的文化形态提供系统性变革策略。
探讨文化对企业的价值时,我们必须回归企业的本质。企业虽为,但与其他社会有所不同。企业的核心使命在于持续创造价值。企业的一切行为都围绕价值展开,从价值的创造、评价到分配,形成闭环管理。企业由人构成,人的价值管理活动最终服务于人。而人的存在必然伴随着文化,文化是人类独有的存在方式。文化与企业的价值实现紧密相关。
在多本关于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著作中,均有实证研究显示: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产生显著影响,并可能成为未来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基业长青》中对多家顶尖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研究,发现强文化的公司是这些公司卓越业绩背后的驱动力。
以任正非对华为企业文化的解读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对企业的实际价值。任正非将华为文化的精髓概括为“上甘岭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上,更体现在通过艰苦努力实现目标的行为上。任正非认为这种精神虽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却是企业持续成功的关键要素。
尽管我们如今普遍认可企业文化的存在及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价值,但在日常工作中仍难免感受到企业文化的虚空与无用。这正是因为企业文化需要在企业中生根发芽,得到员工的认同与共鸣,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企业文化建设与落地的具体模型与实际应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与驱动力。它不仅是抽象的概念,更是实际管理与运营的核心要素。正确理解和运用企业文化,将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