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对化学学习有所疑惑?那么请右上方关注我,与我共同探索化学学习的奥秘与技巧。
提及的元素周期表,你是否有记忆犹新的版本?关于高中选修三的元素周期表,尽管它与初中所学的有所差异,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选修三的周期表考察方式可能更侧重于分区形式,如图2所示。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值得注意的点:
He元素在部分教材中归于p区(尽管其因没有p轨道在理论上似乎应归入s区)。
每个周期中的元素数目有着特定的规律:2、8、8、18、18、32、32(每增加一组的p轨道或d轨道,数目便有规律地递增)。
稀有气体的序数分别为:2、10、18、36、54、86、118。若你记得第七周期曾被戏称为不完全周期,那说明你已跟随时间走过了一段旅程。
还有更多知识点等你来挖掘:如果存在第八周期,那么将有多少种元素填满?稀有气体元素的序数又将是何值?
关于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及性质之间的比较,这里简要概述:
(1)对于原子离子的半径,若在此处感到困惑,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思考。
(2)关于电离能I(特别是I1),简单来说,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变为气态基态正离子的过程,所需的是其最低能量。电离能越大,表示该原子越难以失去电子。
在考试中,你可能会遇到以图表形式考察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为了更好地理解I3与I4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作为一名学生,若要购买手机,有人可能选择经济实惠的500元手机用于通话,而有人则考虑购买价格在千元左右甚至更高的手机用于更高级的功能。这就像元素在面对失去电子的难度时所做的选择。
那么,在化学学习的道路上,你是否会遇到“Sc2O3”这样的知识点?记住第四周期的过渡元素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上述内容或许带着些许戏谑的成分。钪的电子排布式[Ar]3d14s2告诉我们,它最多只能失去三个电子。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探讨电离能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第二、第四周期的电离能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推导出第三周期元素的电离能大小,这也是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
总结几个关键点:一、全满和半满状态使元素处于相对稳定;二、稀有气体在电离能图中表现为山峰,而第一主族元素则体现在山谷;三、根据上述规律,你可以自行推导1-6个点分别代表哪种元素。
最后献上学习口诀:
①同一周期中,自左向右电离能逐渐增大(2、3、5、6的情况特殊);
②同一主族中,自上而下电离能变小,稀有气体的表现最为明显;
对于不喜枯燥记忆的同学,“一山不如一山高(I值),2356调换”这句口诀或许可以助你记忆。
对本文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建议从我以往的文章开始阅读,其中一篇文章可以作为你学习选修三的引路之作:
欲从基础开始系统学习选修三的内容,此文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