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暖管道的布局通常采用四种间距,包括10公分、15公分、20公分和25公分。在民用领域,15公分和20公分的间距使用最为普遍,这一选择主要基于户型结构和管道配置的实际情况。
事实上,地暖系统的有效性并非间距越密越好。
地暖的效能主要依赖于地暖水在管道中的顺畅流动。盘管间距的设定需确保采暖水在管道内流动的顺畅性。地暖管道一般以回字形铺陈在地面上,我们常选择的管道直径为16毫米和20毫米。在四川成都,16毫米直径的管道使用较多,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干法地暖系统,20毫米直径的管道更为常见。
在施工时,管道弯曲的角度与两根水管之间的间距密切相关。弯曲角度的大小决定了采暖水的阻力大小。为了保证直径为16毫米的地暖管内的采暖水能够顺畅通过并有效散热,其管道间距被设定在最小15公分,最大20公分范围内。同样,对于20毫米的管道,其最小间距为20公分,最大可以扩展至25公分。
若强行采用10mm的管子间距,仅在特定情况下,如使用特制的8mm或10mm地暖管时才可能实现。忽视采暖水通过的流畅度,过度缩小管道间距可能导致水流不畅、升温问题或壁挂炉报错等不良后果。
不论是湿法地暖还是干法地暖,其管道铺设都需遵循一定规范。地暖管道的密度与温度的舒适度之间存在正比关系。湿法地暖中,由于回填层的存在,它对温度有一定的阻隔蓄热作用,因此需要相对密集的管道来保证散热效果,所以这里常采用16mm直径的管道。
尽管使用更小的管子并将间距缩小可以实现更高的舒适度和节能效果,但这也对水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权衡各种因素后,我们仍选择使用16mm的地暖管。
干法地暖中使用的20mm直径管道是因为其直接向上传导热量,提高了升温速度。为了防止室内温度下降过快和避免能耗过高的情况,需要利用水管中的余热进行保温。
在家装地暖时,选择合适的管道间距与地暖形态紧密相关。如在湿法地暖中,一般推荐使用15公分至20公分的间距。具体来说:
1. 阳台、阳光房及落地窗附近建议使用15公分间距;
2. 层高较大的空间(如超过4米)推荐使用15公分间距;
3. 床下、过道及保温性能良好的区域宜采用20公分间距;
4. 木地板区域采用15公分间距,而地砖区域则适合20公分间距。
在成都地区的地暖安装中,常见一个误区是认为间距越密越好。对于使用集中供暖的用户来说,他们可能对地暖管的间距持较为宽松的态度。总体而言,成都地区的地暖发展历史相对较短。过去,当用户遇到地暖效果不佳、无法达到预期热度时,他们往往误以为是管道数量不足所导致。实际上,这往往是由于施工不当、如过小的间距影响了水的循环所造成的。
相较之下,集中供暖的情况下,即便管道铺设稍显随意,但由于户型的良好保温性和普遍的暖气使用习惯,中间地暖用户仍能享受到适宜的温度。但在成都的自供暖环境下,除了考虑管道间距外,还需注意回路长度的合理配置,以确保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