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陈与义,年少即入仕途,然经历,由北宋臣子变为南宋遗民。其人生起伏,恰如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扁舟。
【诗人简介】
陈与义,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逝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他是当时颇具名气的诗人和文人,擅长填词。虽作品存世不多,但质量上乘,尤以诗作为人所称道,风格类似苏东坡。
【诗篇呈现】
《襄邑道中》 陈与义(宋代)
飞花映船红,风送百里榆堤过。
卧看云天境未动,不觉云我共东行。
【诗境探索】
陈与义在江上悠然自得,欣赏着周围的风景。他凝视着天上的云彩,发现它们似乎静止不动。于是,他好奇地向船家询问,是否今日江上风平浪静。船家停船靠岸,让他上岸继续观察云的变化。
陈与义下了船,站在岸边,感受到风声喧嚣,轻衫难挡寒意。他再次回到船上,躺下休息。此时的他发现,眼前的云不再静止,而是随着江水的流动而移动。的花朵映入眼帘,仿佛是飘带上的绚烂点缀。
公元1117年,陈与义沿江入京述职。心情舒畅的他,以诗为载体,记录下这一路的所见所感。诗中融入了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物理知识,通过描绘云和自己的动态关系,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时间流逝感。
从更高视角看,陈与义的一生虽然有顺遂也有波折。但他的诗歌,尤其是这首《襄邑道中》,无论是在他得意之时还是失落之后,都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细腻情感。
【诗篇解读】
这首诗之所以广为流传,除了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外,还因为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当我们在学习初中物理时,老师常常会用这个例子来解释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概念。诗中“卧看满天云不动”的描述,让我们误以为云是静止的,而实际上则是诗人坐在顺流而下的船上所观察到的景象。这种视觉错觉在诗中巧妙地被用来表达诗人的心境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
诗的首句“飞花映船红”描绘了江边的美景,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而“风送百里榆堤过”则展现了船行的速度和江景的辽阔。后两句则通过描绘云和自己的动态关系,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流转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