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江之源的南平,青山环绕,景色如洗。这里,巍峨的群山重叠,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78.89%,是福建的天然生态屏障。武夷山公园,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的“双遗产”地,肩负着保护自然生态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使命。
南平坚定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求平衡,推出了环武夷山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项目。通过这一项目,南平深化了生态屏障建设、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治理水资源方面,南平大力实施涉水项目,强化系水与统筹治水,注重城乡水资源的综合治理,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武夷山公园的生态保护发展带正在积极建设中。绿色是南平的主色调。南平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筑牢公园的生态安全屏障。改造人工纯林、茶园,建设生物廊道与生态水系,并治理水土流失,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修复武夷山公园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南平市水利局积极推进多个水利设施项目,如建设30个常规基础项目和320km长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建设崇阳溪、麻阳溪的水生态廊道和特色水文化节点,南平进一步强化了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还规划了崇阳溪水库群项目,提升了建阳中心城区的防洪能力。
这里的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源泉。南平以“绿色基底”为依托,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发展天然饮用水产业、加强企业服务、水产业发展等措施,南平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产业发展之路。
南平积极培育壮大了“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包括山、茶、鸡、竹、水等产业。以武夷山文化与自然“双世遗”为依托,打造了现代绿色产业。朱子理学的发源地也让南平在推进河湖生态价值转化与文化融合建设上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武夷山公园成为开展自然教育研学活动的理想场所。南平也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整合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支持公园及周边地区的联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南平在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以绿为笔,绘就发展蓝图,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这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的体现,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篇章。
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与生态的财富,更是社会与经济的财富。南平正以实际行动书写着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