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上善如水。水之善,润物无声而不争,常处卑下之地,与道相合。”此言如同明珠,闪烁着深邃而持久的智慧之光。
至善之境,恰似那灵动的水。水以其无私之态,润泽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锋。它甘于低处,却与那深不可测的“道”相呼应。“居善地”,即谓人应如水般选择谦卑之地,不与他人争高下,顺应自然之势。“心善渊”,喻指人心应如深潭般沉静,不被外界纷扰所动,恰如水的内敛与沉静。“与善仁”,言人在施予时,应充满仁爱之心,如水默默滋养万物,静默无求。“言善信”,指言语间应坚守诚信,如水流稳定可靠,始终如一。“政善治”,对于治理者而言,当效仿水之治,使社会如水洗尘般清明。“事善能”,处理事务时宜发挥才能,如水随境而变,灵活应变。“动善时”,行动时需顺应天时,恰似水随四季而变,顺应自然之理。
苏辙在《道德注》中详述了“水之七善”:水避高就低,此为“善地”;水内心静默深邃,此为“善渊”;水利泽万物而不求回报,此为“善仁”;水随形而动,遇阻则止,此为“善信”;水能涤污秽,平高低,此为“善治”;水随物赋形而不执著,此为“善能”;水随季节变化不失其时,此为“善时”。常有善行却仍遭非议者,多因与人相争。水之不争,方得七善而无过。
在老子的著作中,以水为喻之处众多。然水虽“几于道”,却非完全等同于“道”。譬如水常居卑下之地,即“处众人之所恶”;而“道”则包容万物,无高低之分,无之别。水以其独特品质给予我们深刻启示,教导我们在纷扰世界中如何以善为本,以不争之态追求更高境界。
人们当学习水的品质与精神。不仅在于言语和上的守信、包容和应变能力等处表现出色表现其最高境界。人如能在心中驻守深沉之智与宽阔之爱以行动之时又能恰到好处地把握时机才能做到如老子所说:真正至高的道德标准并非争取争夺与彰显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淡泊名利保持谦虚态度内心深处永远拥有一颗平常心进而为周围的人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这就是人生智慧的高峰和卓越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