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的舞台上,一曲《只此青绿》以《千里江山图》为灵感,舞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让亿万观众陶醉其中。青绿色所传递的传统文化高级美感,令人如痴如醉。但若问青与绿有何关系,青究竟是何种颜色,恐怕多数人难以言明。
包岩的《青色极简史》则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包岩身为诗词学会副会长、“诗词”总策划,对古典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通过研究青色这种在具有独特性的色彩,探寻其与传统心理的关联,深入理解的文化传统。《青色极简史》正是我们领略文化魅力的一扇重要窗口。
那么,青色究竟是什么颜色呢?
在文化中,青色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它随着历史的变迁,其含义在不断地扩展或收缩。葛兆光先生曾言及文化中的一种传统,这种传统使得人和他人的价值标准、生活习惯和精神气质有所不同,而青色文化亦然。
古代的“青”字涵盖黑、绿、蓝等多种颜色,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还有不同的含义。大量的诗词、绘画、文玩、服饰都与它息息相关,它的变幻莫测如同万道霞光。“青色”在文化意义上是一种虚指的颜色,是文化的一个缩影。
从史前到商朝,古人对“青、绿”等颜色的表达并不明显。但在典籍中,我们可以找到与青色有关的众多名词解释,如青、碧、绿、缥、铅、紫等,共计13类。这些词汇大多与玉、石、丝帛、植物或鸟类等相关,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科学精神。
“青”色家族在文化中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河,浸润着国人的文化和生活。以“衣”为例,与青相关的词语如青衣、青衿、青衫等,不仅涉及服饰文化、颜色传统,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青衣”在词义流转中还用于神鬼的代称。虽然现在我们看到“青衣”首先想到的是戏曲中的旦角,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含义已经消散在烟尘里。同样,青色对于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法服的颜色、道袍的流行都体现了青色在文化中的地位。
《青色极简史》一书详细论述了青色的流变与发展。阅读此书,我们不仅能了解青色的历史与文化,还能感受到历史的多面性。比如“青楼”一词,从大家闺秀的闺房到院的代名词,其语义的变迁也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变迁。
青色虽在牛顿的光谱中只占据20纳米的波长,但在文化中却有着洋洋大观的地位。科学与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令人着迷。
《青色极简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大门。通过了解青色的发展与流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的文化传统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