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装上的保质期秘密与指南
一、食品安全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解读
《食品安全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明确指出,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是指食品在标签标明的贮存条件下,能保持其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间,食品不仅适宜销售,还将维持标签上所述或无需再特别说明的特定品质。
二、如何面对眼花缭乱的保质期类型?
1. "此日期前食用" (Use by):该类标签的产品一旦超过日期,应高度警惕变质的隐患,应避免食用,例如鲜奶、新鲜的三明治等。
2. "此日期前最佳" (Best before):尽管超过此日期后食品可能不再处于最佳状态,但并不意味着食品会立即变质,如面粉、薯片、可乐等。
三、深入理解食品保质期的决定因素
食品的保质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感官质量、营养价值、食品安全等内在因素以及温度、湿度、光照、氧气和污染物等外在因素。食品的稳定性研究也是确定保质期的重要依据。它能够揭示食品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食品的生产和贮藏提供科学依据。
四、探索食品保质期的技术标准与验证程序
参国食品工业协会备案的《食品保质期通用指南(T/CNFIA 001-2017)》,其提出的确定方法涉及确定方案、设计试验方法、方案实施、结果分析等多个步骤。企业应充分考虑不同贮存条件下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如微生物风险等。
五、如何计算与选择合适的保质期?
1. 技术角度的保质期设定:企业需通过实验来设定产品的保质期。实验中包括常温模拟储存、光照测试和加速测试等,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感官评定和理化及微生物检测来评估产品的质量。
2. 市场角度的保质期考量:除了技术标准外,还需考虑市场铺货、物流以及消费者认知等因素来设定一个合理的市场保质期。
六、遇到过期食品如何应对?
《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禁止销售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若在超市购买到过期食品,消费者有权要求退换货。超市有责任管理商品的保质期并定期进行商品检查,以确保售出的食品均为合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