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生入玉门关(臣不敢望酒泉但愿生入玉门关)

2025-02-1602:34:28综合资讯0

风儿轻拂,柳絮飘香,店肆之中满载欢畅。吴姬斟酒,劝客品尝,这便是古人留下的美好景象。

金陵的子弟前来送别,行人与送者频举酒觞。请你试问那东流的江水,离别的情感与它的长短比量谁更强烈?——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酒店,古时诗人常聚之地。在唐代,诗人们喜欢在歌舞宴乐的环境中,与友人共饮美酒,谈天说地,为友人饯别。许多拜谒名人的酒局也常在此举行,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和故事。

诸如李白与贺知章“金龟换酒”的故事,就在酒店发生,见证了两位诗坛名人的相遇与相知,传为佳话。

再如,薛用弱在《集异录》中记载的“旗亭画壁”之事:唐玄宗开元年间,王之涣、王昌龄与高适三位诗人于一酒店饮酒,恰逢梨园的歌手在此唱曲宴乐。

三人都以诗名冠绝一时,彼此敬重但又心存一较高下的想法。于是他们以歌手演唱的诗歌内容决定诗名高下。一位歌手演唱的《凉州词》中的诗句,令王之涣深感自豪,从此事也可看出王之涣七言绝句的风行。

《凉州词》原诗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句诗描绘了辽阔苍茫的原野,汹涌澎湃的黄河奔腾而去,迤逦飘向云端的景象。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句表达了边关将士的离愁与乡思离情,也展示了塞外生活的苦寒与荒凉。

凉州,唐代陇右道凉州的治所。此曲流行于唐代,为许多边塞诗人所填写。《凉州词》是其中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

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善于用勾勒的手法表现西北边塞风光,韵调优美,用词质朴无华,意境高远浑成。

《凉州词》历来被赞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其意境开阔,点、线、面三位一体,宁静中透出壮美。无论是从诗意还是诗境来说,这首诗都深受人们喜爱。

尽管有人认为诗中的地理描述与现实有所出入,但这并不影响这首诗的传唱与美好遐想。这首诗的传唱依然能勾起人们对诗意写意的浪漫想象。

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是主要描摹的场景之一。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巍然屹立,突出了守外边关的将士所处的环境。

而最后的“羌笛何须怨杨柳”,则是全诗的焦点。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代盛行,“杨柳”与离别有直接关系。所以人们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内心的情感。

王之涣以景抒情,将边关将士的乡思离情融入诗中。他的思想世界与内心活动都融汇在这一句中。幽怨的羌笛声中,人们更能体会到壮美之情。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关将士在乡愁与责任之间的挣扎与坚守。他们的意识中既有难以自禁的乡思离情,又有对重要职责的清醒认识。

王之涣的《凉州词》深沉含蓄,耐人寻味。情调虽悲切但壮美依旧,千百年来一直打动着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