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作为汉语的语言文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其直解,即是对中文进行直观的内在本义解释与说明。
中:
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阐释“中”字为“内也”。古人通过对,特别是太阳的仔细观察,形成了以线段形式表现的原始抽象思维,并与之相关的神话思维。这种思维与日月星辰息息相关,形成了相应的形态化表达以及表示数理数字的刻写标记,并与语言相融合,从而形成了形、义、音三者的结合,这便是文字的初源。考古发现的陶文刻写符号,尤其是仰韶文化早期半坡类型的符号(距今约六千三百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证。中字还特指两大水系——黄河与长江之间的中原地区,考古文物资料以此地区为中心的出土品为《中文直解》的主要依据。
文: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东汉高诱注解“文”为“象”,象征着先天垂文的日月五星及慧孛。《易经》中的《系辞》亦提及文的形成与变化。文不仅体现在书写的形式上,更体现在对自然、对世界的观察与理解上。陶文与甲骨文,作为文字性质的观念形态,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记录与表达,其下限为甲骨文一期(距今约三千三百年)。
直:
据《说文解字》解释,“直”意为“正见也”,直观地反映所见之物。
解:
《说文解字》中对“解”、“判”、“分”、“别”的解释,均围绕分解、区分的概念展开。这些解释为我们提供了对古代中文字形进行解构分析的钥匙。
古文字学,自古以来被称为小学,是儿童习字学习的专有领域。如今,大学设立了“古文字学”专业,但古文字之学仍被视为非大学博士、非专家学者不能通晓的绝学。后世之人因解字之繁复、良莠混杂,导致本义之乖张,使后学困惑更多。古文字之学实际上源于大众,是人们对世界的记录与表达。以甲骨文为例,古人最初并非用于记录语言,而是用于祈福寓祥、记时录事、通神决断。每一个古代的文字都承载着丰富的观念与数理,非单一语言所能概括。将汉字仅视为“记录言语的符号”,并以此为由主张以西方字母拼音取代汉字的观点,都是对中文纯真的无知。
三千年前之甲骨文,古人教予孩童时即可识之。其初非为记录语言之用,实乃文化与智慧的体现。如今之汉字,早已超越单一语言记录的功能,蕴更为丰富与深刻的意义。对于中文的根源与本义,我们应该以更为深入与全面的方式进行探索与研究,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中文的纯真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