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的孙女身体稍感不适,于是我们前往店购买了一些物。店员建议我们按照包装上的说明来服用。
当我们带回物后,发现包装盒上的用指示令人困惑。盒上虽然注明了“按说明书服用”,但打开盒子后,那厚厚的说明书却让我们眼花缭乱。
我取出说明书,不禁大吃一惊!那细小的字迹,几乎让我无法辨认,即使戴上老花镜也勉强才能看清楚。
仔细阅读说明书后,我们发现上面竟然是以体重为基准来计算用量的。需要将孩子的体重换算成相应的量,而且还要计算出每天及每顿的剂量。更为复杂的是,这种换算还需要在克和毫克之间进行,涉及到了小数点后三位的数据,如0.125g到0.5g等。
我努力尝试理解这些复杂的换算关系,而此时孩子却在旁边哭闹。这样的情形确实令人感到气恼。
我不禁思考,为何吃这样简单的事情要变得如此复杂?是否过于注重品的说明而忽视了用户的实际需求?为何不能直接标明适合多大年龄的孩子,每天需服用几次,每次的剂量是多少?这样的说明不是更加直观、易懂吗?
更何况,许多在家照顾孩子的都是年长的爷爷奶奶,其中不少人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该如何应对这种复杂的换算问题?难道在孩子需要服时,他们还需要四处寻找人来询问吗?
即使询问他人,对方也可能不会进行这种换算。为何不直接明了地告知用者,物的适用年龄范围、每日服用次数和每次的剂量?这样的直接表述不是更加实用吗?
这次吃的经历让人倍感疲惫。我们在耗费大量时间后,仍然未能完全理解说明书的内容,只能大致估算后给孩子服。回想起来,整个过程实在令人不快。
品的说明书上往往还列举了许多专业的医学术语、理毒理等复杂内容。我们只希望能够简单明了地了解如何用,这些内容真的有必要吗?
更令人不解的是,有些品的说明书上竟然同时标注了汉语名、英语名和拼音名。这些冗余的信息是否真的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用?不如直接标明基本的用指导,如饭前或饭后服用,以及适用年龄和剂量的范围。
大家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呢?对于这个问题,是否有了解的朋友愿意分享他们的看法和经验呢?面对复杂的品说明,我们是否应该寻求更加简单、直接的解决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