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有三项急需处理之事,那就是尿急、屎急以及气胀。这在民间常被提及,形象地反映了人们的生理需求。
每当我们有需要离开座位,寻找一个的地方解决这些急需时,我们可能会用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想要去“方便一下”或是“解手”。直接了当地说,那就是想要“去个厕所”。
我们的祖先们却有着与众不同的习惯。他们将解决这些生理需求的行为称为“出恭”。其中,“出恭”一词特别用于指代如厕,尤其是大号时更是如此,小便则称为“小恭”。这个词看起来与“上厕所”风马牛不相及,那么它是如何与如厕行为联系在一起并流传至今的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出恭”最初与上厕所并无直接关联。它的起源意味着超出范围或与众不同。或许连“出恭”这个词的创造者都没想到,它竟然会成为上厕所的代名词并广为流传。
这一代名词的诞生,背后还有一段与古代科举制度密切相关的历史。
在古代,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每当学子们参加乡试或会试时,他们都需要到指定的考场进行封闭式的考试,持续时间长达九天。在这九天里,学子的吃喝拉撒睡等日常需求都在考场内解决。
或许你会好奇,这些考场的考试环境是否非常豪华?实际上,大型的项目中,场地布置却十分简陋。据史载,每个考生的座位被称为号舍,空间十分有限,长宽高分别为1米2、0.9米和1米8。为了方便监考,号舍并没有设置大门,考桌、水缸以及便桶都紧密地摆放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内。
由于号舍内设有便桶以供小便之用,这使得考生的小便问题得以轻松解决。当涉及到时,考生必须离开号舍到考场外解决。为了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和考场内的安静,每个考生在考试时都会得到两个牌子:“出恭”和“入敬”。当考生需要时,他需高举“出恭”的牌子,考官随后会带领他前往解决。
有人或许会问,为何不在号舍内设置桶以减少走动?但想象一下,如果在这样的厕所里连续待九天而不进行清理,恐怕任何人的考试状态都会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