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科技环境中,各大手机厂商纷纷将母品牌细分为多个子品牌,以便更精准地定位产品与市场。以魅族与魅蓝、小米与红米为例,品牌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尽管表面上不同子品牌之间的差距易于辨识,但背后深层次的差异与联系却鲜为人知。
当我们谈到小米和红米时,许多人可能对其间的细微差别心存好奇。事实上,小米与红米的关系在业界颇为引人注目,颇似早年的华为与荣耀。小米公司在初创期时,主打中端市场的手机主要以高通骁龙系列为配置核心,如小米6、小米MIX等,且存在一定数量面向中低端市场的手机款式,如Max系列、Play系列及CC系列等。
红米作为小米的分支,起初在芯片选择上较为多样,以联发科和天玑的中端产品为主。在市场定位上,早期的红米相较于小米略显逊色,尤其是在高端机型的配置上。小米的高端机型通常采用陶瓷与玻璃等高端材质,而红米则采用了塑料与金属的组合,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两者在品牌定位上的差异。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小米战略的调整,红米在经历几年的蜕变后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在卢伟冰接手小米后,红米实现了品牌独立,而小米则开始了向更高维度的转型。此后,小米数字系列的售价逐渐与高端品牌比肩,而红米则继承了小米的衣钵,并逐步完善了自己的产品线。
尽管红米已独立成军,但二者之间仍存在不可忽视的相似性。在小米家族中,无论是小米还是红米,都共享着一定的核心资源。当新技术或新配置推出时,往往优先考虑的是小米的产品线。以去年推出的小米10和红米K30 Pro为例,尽管两者配置相近,但K30 Pro在高刷新率屏幕方面稍显逊色。这并非技术上的不足,而是基于市场反馈和内部策略的考量。
双品牌战略在手机行业中颇为流行,如魅族与魅蓝、vivo与iQOO、OPPO及其子品牌realme等均采用此策略。其核心目的在于更有效地管理渠道容量并实现品牌形象的差异化。在红米独立前,其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打,但在用料和定位上与小米有所不同。而今的红米独立后,其最大的变化在于核心卖点更为突出。在小米早期市场的影响下,红米唯有持续完善产品线,方能稳固其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