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的释义(土爰稼穑的意思)

2025-02-1607:11:21综合资讯0

《礼记·王制》中提及,北方被称为狄地,狄人穿着羽毛,居住在之中,其中有些人并不以五谷杂粮为食。那为何北方狄人不食用粮食呢?古时的圣人创建了谷物播种之法,此后方知不再洞居而转为建造房屋以居住,亦知晓了食用以五谷制成的饭食。“宫居”指的是建立房屋并居住其中,而不再过洞居生活;“粒食”则是指以五谷为原料,煮成粥饭。在古代,五谷的种植对地域和自然条件有较高要求,而狄人居住在西北方,因气候寒冷及地域条件限制,故有部分人不食用五谷杂粮。

在先秦时期,常用黍稷来制作粥饭。黍,形似今日的小米,色泽黄且粘稠;稷,即是今日所说的小米。《史记》中有提及粟的称呼变化。《项羽本纪》中的“章邯围钜鹿,筑甬道而输之粟”,此处的“粟”指的是军粮。古代长久以来,稷被视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先秦时期尊崇稷为百谷之首,将其奉为谷神。稷与土地神社合称为“”,象征着之意。据《通》解释,土地辽阔无法一一敬奉,五谷众多亦无法一一祭祀,因此设立以示对土地和五谷的尊崇。

在古诗文中,“黍”与“稷”常被联用,统称为“黍稷”。如《诗经·小雅·出车》中“黍稷方华”,即指黍稷初开花。“黍稷”为贵族所食,而一般民众则食用麦类。麦类有大小麦之分,古代大麦被称为“麰(móu)”,即“麰麦”指大麦。

在古代的饮食文化中,麦类常被蒸煮成麦饭或麦粥。还有一种以麦为原料制成的饼状物,虽非粒食,但可视为粉食的一种。这种食物制作较为费力且不普遍。古人会将麦子捣成粉末状后加水成饼。类似地,也可以将米捣成米粉后干蒸并团成饼状。这种米粉做成的饼称为“粢”。

《诗经·大雅·生民》记载了周的始祖后稷的事迹,其中详细描述了粮食的收获与祭祀神祇的熟食制作过程。们需经过捣米、去壳、舀出、扬去糠皮、去米壳、淘米、蒸熟等繁复步骤。这表明脱粒做饭是一项集体劳动。

春秋末期,公输般发明了石磨。石磨可以碾磨谷物、脱去谷物皮壳并进一步加工以分离小麦的麸皮和面粉。各种粉制食品逐渐兴起并形成了“粉食”的习惯。

至汉代,有了人工推动或畜力牵动的石转磨以及木制的风车等农具出现。自两汉开始,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村广泛使用杵臼、踏碓、水碓等工具。元代更是发明了机械传动磨面的方法,通过设置在楼上的磨具和楼下机轴旋动产生动力。至此,无论是选择粒食还是粉食都变得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