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析说明文阅读的结构与特点
在解读说明文中,辨析说明对象是关键步骤之一。
可以通过查看文章题目来明确说明对象。
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中具体的描述和分析来概括出说明对象。
例如,当文章题目为《水的三态变化》时,我们可以迅速明确文章的主要说明对象是“水”,并具体到水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事理说明文的内容通常包括事物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
在《水的三态变化》这篇文章中,作者详细说明了水的三种形态的特点、变化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过程。
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特别是逻辑顺序,常常包括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到次要等顺序。
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文章可能首先从水的液态开始进行概括,然后逐步深入到固态和气态的具体描述,这就是一种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在写作说明文时,作者常常采用多种说明方法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 下定义:用以明确说明对象的本质,如“水是地球上由氢和氧组成的常见物质。”
- 举例子:通过具体实例来解释说明对象的特点或规律,如“水在0°C以下会结冰。”
-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来支持或解释说明内容,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C。”
- 打比方:通过比喻来形象地描述说明对象,如“水的三态变化就像人的成长过程。”
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在于使读者更清晰地理解说明对象的特性和规律。
例如,通过下定义,我们了解了水的基本组成;通过举例子,我们明白了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通过列数字和打比方等手法,我们更全面、更形象地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
为了保持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在说明文中不能随意删去关键词或短语。
在文章的结构方面,常用的结构模式有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在事理说明文中,常常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其中“分”的部分又常常按照并列的方式进行安排。
这种结构模式有助于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要点和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