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方式是什么

2025-02-1807:48:26常识分享0

当前,为强化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强调劳动教育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要求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将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贯穿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一举措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编写的统编教材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的精神,不同学科的教材根据学科特点各有侧重地展现了劳动教育的要素。下面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具体内容。

德育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的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注重启发学生的劳动意识,教育他们学习日常生活的自理技能,感知劳动的乐趣,理解人人参与劳动的重要性。比如一年级下册的第11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整理物品。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道德与法治》教材则更注重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深刻体会劳动的光荣。例如,五年级下册的第6课就帮助学生理解美好社区的建设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用智慧和劳动来建设和维护家园。

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更加注重增加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强化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进行适当的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思想理论

在高中思想教材中,内容涉及“工匠精神”、“劳动最光荣”等主题,强调丰富职业体验,阐述“劳动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尊重和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精神。

语文教学

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赞美劳动、劳动模范和劳动精神的课文。这些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并继承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树立劳动光荣、伟大的观念。例如,《悯农》这首古诗赞扬了劳动的辛勤劳作,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鲁班造锯》则讲述了鲁班受生活经验启发发明劳动工具的故事。《孤独之旅》等课文通过讲述劳动者在孤独环境中通过辛勤劳动改变命运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劳动对成长的价值。

历史教育

历史教材中介绍了许多与劳动相关的人物,如隋朝的李春、喜等劳动者典范,积极弘扬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历史教材还通过反映“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内容,让学生理解劳动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