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字开头的成语

2025-02-1808:55:58常识分享0

在传统文化中,鸣虫文化独树一帜,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早在《诗经》中,我们就能寻觅到关于蝈蝈的诗篇,而蛐蛐这种善于鸣叫且好斗的小虫,亦是从古至今都受到了各阶层人士的喜爱与追捧。

鸣虫的繁盛不仅推动了葫芦的种植与范制的发展,过去人们养虫听其鸣叫,葫芦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因此有着鸣虫与葫芦紧密相连的说法。如今,鸣虫的种类异常丰富,除了蝈蝈、蛐蛐等传统鸣虫外,近年来更有许多新物种被开发成为热门鸣虫玩宠。

前些日子,一位来自“帝都”的玩友向我们展示了他在十里河文玩市场所拍摄到的一张照片。照片中展示了一种前所未见的鸣虫,据售虫老板介绍,它名叫“素背肘隆螽”。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这种鸣虫,我们根据网络上的息整理出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一张图片由说葫芦头条号的网友慷慨提供,展示了“素背肘隆螽”的外貌特征。从图片上看,这种鸣虫拥有大大的翅膀和小小的头部,初看之下与大纺织娘有些相似。“素背”的触角、六肢以及翅膀却显得比纺织娘更为“厚重”。在生物分类中,“素背”属于直翅目螽斯科昆虫,雄性体长介于3至4厘米之间。

其体色为浅绿色至绿色,前胸背板形似马鞍,后缘展延伸成桃心状。“素背”的触角颜色黄褐相间,长度约为体长的2至3倍。“素背”拥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其前胸背板颜色发白;二是其翅膀的肘脉明显,因此得名“素背肘隆螽”。

关于“肘脉”的具置,感兴趣的朋友可参考附图以获得更深入的了解。这些图片均来自网络。

“素背”是一种夜鸣性昆虫,白天它会躲在树叶背后休息,夜晚则出来活动、觅食、求偶。凭借其大翅膀,“素背”的鸣婉转悠扬,如同“嘟嘟一嘟嘟”,开头的清脆与结尾的颤音相结合,带有一丝水音,在寂静的夜晚听起来,仿佛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空灵而幽雅的氛围。

成年“素背”主要以菠萝蜜树的叶片为食,因此它们主要分布在种植出产菠萝蜜的地区,如海南、两广、云南等地。“素背”偏爱环境,若在北方饲养,需做好保温工作,同时亦可放置一块浸水的湿纸巾在虫盒内以保持湿度。若饲养时间较长,“素背”已逐渐适应人工环境,可尝试调整其鸣叫时间,如夜晚用灯光照射,白天则用黑布遮盖,几天后即可改变其鸣叫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