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常被误用,与“惜字如金”有所区别。其含义是,对文辞的精妙之处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增减一字都价值千金,不可随意更改。这个成语的出处可追溯至《史记》中的《吕不韦列传》。
在《史记》的记载中,“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句话便是描述了吕不韦为了提升自己的声望而采取的壮举。
提及一字千金的典故,不得不提及一位关键人物——吕不韦。他是战国末期的著名家,曾辅佐秦庄襄王与秦王嬴政两代君主。
原本身为商贾的吕不韦,在古代社会中地位卑微。尽管他的生意兴隆,却始终无法改变其低下的社会地位。
吕不韦并不甘心于此。他在邯郸遇到被质子的秦公子异人时,看到了一个机会。他倾注心血将异人营救回秦国,并巧妙地使安国君立异人为继承人。
通过精心策划,吕不韦成功地将事情推向了。安国君继位为秦,嬴异人亦顺利成为太子,并改名为子楚。
在庄襄王继位后,吕不韦升为秦国丞相,地位显赫。然而庄襄王仅在位三年便去世,留下了年幼的秦王嬴政。此时的吕不韦成为秦国相邦,并得到嬴政的尊崇,被称为“仲父”。
一时之间,吕不韦在咸阳城乃至整个秦国拥有了极高的和地位。尽管如此,他内心深处仍对曾经的商贾身份有所介怀。他明白百官虽敬畏他的,但仍有不少人对他心存轻视。
为了提升自己的声望,吕不韦效仿历史上的信陵君、春申君等人物,广招天下士人,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
一日,他召集门客商议提升威望之策。有门客建议他仿效孔子等人修纂书籍,既可提升威望,又能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吕不韦认为此计甚妙,便立即门客开始编纂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吕氏春秋》终于问世。吕不韦将书置于咸阳城门,邀请天下士子品阅,并承诺对能在书中增减一字者赏赐千金。
这就是一字千金典故的由来,后来这个词语被用来形容诗文的价值极高,表达对辞文的极高赞誉。
《吕氏春秋》汇聚了先秦道家的智慧,是战国末期杂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全书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长达二十余万字。
凭借这本奇书,《吕氏春秋》使吕不韦成为战国末期杂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并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