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非陌生之事。有些人偶尔与梦境相遇,而有些人常常在梦中遨游。
对于梦中情景的喜好各异,有乐在其中于那甜美的梦的,亦有深陷在恐惧之梦中的困扰之中。而无论是何种梦境,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皆是虚幻的体验。
人们对于梦的感知和体验各有不同。有的人在梦中深入探索,醒来后仍能清晰记得梦的内容;而有的人则一觉醒来,只知道自己曾入梦,而梦的具体内容却如过眼云烟,难以捕捉。
不论梦境过后是否留下记忆,有一点是共同的:做完梦后,第二天往往感到疲惫不堪,睡眠质量似乎并不高。于是,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我们总是爱做梦呢?
回溯至19世纪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了对梦的见解。他认为,梦是情感的出口,能够表达人的潜意识。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情绪、欲望若得不到宣泄,会累积并影响大脑,进而在夜晚以梦境的形式呈现出来。
对于这一现象,科学家们持续进行着研究。其中,《科学人》杂志就总结了几点关于梦的研究发现:
一、刺激与日思夜想
很多情况下,梦境与白天的经历息息相关。无论是愉快的或是令人不快的事情,都可能在梦中重现。比如暗恋某人,可能在梦中实现告白;而白天遭遇的矛盾和冲突,也可能在夜晚以梦境的形式宣来。这仿佛是内心的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所思所想。
二、元的“自由活动”
当人们入睡时,大脑并未完全休息。元在夜间的活跃会导致一些随机的信号产生,进而形成各种奇奇怪怪的梦境。
三、环境变化的影响
新环境的突然更替可能导致入睡困难或多梦。这是由于新环境所带来的陌生感使得元处于警觉状态,难以进入深度睡眠。
四、记忆巩固与学习
研究发现,午睡时的梦境可以增强人的记忆力。Robert Stickgold及其团队在2010年的实验中证实了这一点。
五、情绪与压力
过大的压力和过多的负面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的释放,会累积在心中并影响到大脑,从而在梦中显现出恐惧、难过等情绪。
香港树仁大学的性心理学博士进行的一项关于做梦的研究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论:某些睡姿和习惯可能影响梦境的内容和频率。例如,习惯趴睡的人可能更容易做“春梦”。手放在胸口等行为可能诱发噩梦等不良梦境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