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十三陵被盗事件始末
本刊记者/霍思伊
3月,北京陵寝探秘热潮中,一则关于陵石烛台“失踪”的消息在微信群内引发了热议。有人猜测烛台可能被盗,也有人认为可能性较小,毕竟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安保措施严密。这一悬疑让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到了陵。
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吴晓平指出,烛台若只是被拿去修缮,理应及时回应。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昌平区证实了烛台确实被盗的推测,并立即力量成立专案组,全力以赴开展侦破。
经过深入调查,专案组发现被盗的两件烛台时间可追溯至2016年4月。2017年4月7日,专案组成功将犯嫌疑人林某、王某和冯某等人抓获,并在冯某家中寻回被盗的思陵石烛台。
据披露,这三人是一个专门盗窃石刻类田野文物的犯。这一发现令人们,也引发了关于文物安保的深入思考。
十三陵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其安保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烛台被盗事件出在安保体系上存在的诸多漏洞。例如视频监控失效、护陵员年龄偏大、人防物防技防形同虚设等。
北京市文物局监察执法队调研员捷指出,护陵员在文物安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素质和职业操守直接影响到文物的安全。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正加强对护陵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包括提高素质、进行法律知识和治安保卫业务知识的培训等。
此次事件发生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的委、等6位主要领导被免职。这一结果反映了对于文物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对责任人的严肃处理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烛台被盗事件的背后也反映出“灯下黑”的问题。即看似被照亮的地方也可能存在隐患。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不能因为某个地方长期未出问题就放松警惕和监管。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将花费约1500万元建立巡更系统并设立后台指挥中心。这将有助于实时监控护陵员和巡查员的工作情况,确保他们按照规定的巡查路线和时间履职。
捷还建议将护陵员和巡查员制度与当地的治安巡逻有效结合起来。通过联防的方式加强文物安保工作可以进一步提高文物安全系数。
总的来说十三陵烛台被盗事件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也是一次重要的警醒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努力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