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天浴日,是一个融合了女娲补天与羲和浴日两个古老神话的成语,象征着在危难之际竭力挽救局面,功绩非凡。这一表达源于两部古籍,一部是《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的“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故事,另一部则是《山海经·大荒南经》所述的“羲和之国女子羲和日浴于甘渊”的神话。
先谈及女娲补天的传说。
据传,上古时期,水火之争引发了天地大乱。共工与祝融的战斗波及范围极广,致使洪水泛滥或大火蔓延。后来,共工撞断了撑天的不周山,导致天地失衡。天地大变,天塌地陷,洪水与火焰肆虐人间。
女娲作为人类的创造者,眼见百姓受苦,便主动介入这一危机之中。她求雨神降下大雨扑灭大火,造船拯救洪水中挣扎的民众。而后,女娲登上海拔极高的昆仑山,利用五彩石炼成溶液修补天空的裂口。她还斩下一只巨龟的四条腿作为支撑天地的支柱,并利用芦草灰堵住洪水。这一系列行动最终化解了天地大劫。
起初,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关于灭世灾难的原因并未明确。直到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谈天篇》中将这两个故事融合起来,使共工触山成为天塌地陷的源头。
再来讲说羲和浴日的传说。
传说在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一个羲和国。帝俊作为国君,其妻子便是羲和。羲和是太阳神,生有十个太阳儿子。这十个太阳住在东方的汤谷,那里有一棵巨大的扶桑树。
羲和的十个太阳儿子每天轮流在天空中值日。每天清晨,都是由羲和驾车伴送其中一个太阳儿子升起。这辆由六条龙拉着的壮观车子从汤谷出发,途经十六个站点,正好是一天的路程。到了第十四站悲泉后,太阳便需下车步行,而羲和则驾着空车返回汤谷。
在每天的值日之前,羲和都会带太阳儿子在咸池里洗澡。特别是在甘渊里,他们常常沐浴其中。甘渊的水十分甘美,羲和总能将儿子们洗得干干净净、明亮如新。
清朝的王陨在《天外来客·陨石收藏录》中这样写道:“盘古开天辟地后,日月星辰各守其职。然而一次太阳爆裂、陨石降落的事件造成了巨大灾难。幸得女娲在高山之巅补天、羲和在东海之滨浴日,才拯救了万千生灵。”这段文字既是对两个神话故事的传承与发扬,也彰显了古人对于英雄救世的美好想象。
这两个神话故事不仅丰富了文化内涵,更体现了古人对于英雄的崇敬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