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灯塔,无疑是引导我们行为的最高罗盘。在面对世间的不公时,我们常言要凭良心、讲道德,这便体现了良知作为道德的基石。道德,更是一架桥梁,连接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现实社会的纷争与矛盾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多数人的行为并不能带来社会的和谐,这或许意味着,我们中许多人都缺少那份本能的良知。于是,一个充满冲突的社会环境就此产生。改变现状就需要找回我们内心的良知。
想要找回良知,我们需要先探讨它的来源——究竟是天生就有,还是后天学来的?这一问题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探讨息息相关。如果良知是后天习得的,那或许是因为人性初生时并未自带善恶观念。但如果人性本质上是善的,那么只需让本善之性引导我们的行为,就不再需要过多后天的修养。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问题,自古以来便争论不休。无论支持哪一方,关键在于理解我们作为人的成长过程。如果我们能全面了解自己,关于人性的答案自然会浮现。在生命的起点,我们并不具备善恶之分,但随着成长和经历,我们开始有了对善恶的认知。
这种善恶的认知源于我们的经历和思想。当我们得到他人的帮助时,我们会认为对方是善良的;而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可能会认为对方是的。这体现了我们作为个体对善恶的评判。正因为有了这种评判,我们的行动也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
如果行动只为了满足自我,就容易与他人或外物产生对立,甚至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其根源在于我们的思想中心的存在。这个中心是由我们的思想累积而成,如果我们没有思想累积,也就没有了评判的主体。而所有的思想都是我们后天经历的体现。
拥有良知意味着去除我们的不良之念。我们需要放下所累积的思想包袱,回归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纯然的状态下,我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行动与外物之间没有界限。这样我们便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拥有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
比如当看到老人摔倒时,本能的反应是去搀扶。但如果我们的思想介入,可能会产生疑虑和犹豫。只有当我们保持本真状态时,才会直接上前搀扶,成为善良的体现。
良知源于我们的天性,是我们先天就具备的道德指南。只要我们摆脱思想的束缚,回归初心,便能展现良知的力量。这就是我们作为人应有的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