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产业的监管与未成年保护话题中,绕不过的灰色地带便是租号和买号行为。此前新闻出版署颁布了“830新规”,其目标旨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这一规定在实施后的三年里,确实带来了显著的效果。
据相关报告显示,自“830新规”执行以来,国内未成年人的游戏用户数、游玩时长及消费金额均有所下降。尤其是未成年人每周的游戏时长得到有效控制,付费行为的频率和消费金额也有所降低。
这一趋势背后,主流游戏厂商的积极响应和行动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不仅严格遵守新规,还主动增加防沉迷措施的力度,采用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来强化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以网易、腾讯等大厂为例,他们在节假日会发布“限玩日历”,并推出“成长守护平台”等措施,旨在更好地管理未成年人使用家长账号玩游戏的现象。虽然这些举措显示出游戏厂商对保持未成年人对自家游戏的粘性的重视,但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在这个用户中掘金的谨慎态度。
从历史角度看,尽管游戏厂商在产品开发时极少针对未成年人进行专门设计,但他们在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方面却表现出了极高的主动性。这是因为他们明白,维护与未成年人的关系远非单纯的商业利益,而是关乎社会责任与长远发展。
绕过防沉迷机制的租号、买号行为却始终是游戏厂商面临的一大挑战。这主要是因为当前防沉迷体系主要依赖于游戏账号与身份证的捆绑,使得利用成年人身份信息进行游戏成为可能。
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游戏账号交易、租赁等行为往往发生在游戏厂商难以触及的第三方平台上。这些平台为租号、买号行为提供了土壤,使得防沉迷系统时常失效。
尽管游戏厂商采取了如弹出人脸识别等措施来应对租号行为,但黑灰产团队也相应地提供了“帮代过”服务,帮助未成年人通过人脸识别等验证环节。这便形成了一种猫鼠游戏,考验着游戏厂商的技术防范能力和道德底线。
要想真正堵上游戏防沉迷的漏洞,除了游戏厂商的努力外,还需要包括账号交易、租赁平台在内的多方共同参与和配合。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确保防沉迷系统真正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