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朝代更迭,但那句“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的诗句,却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至今仍然触动人心。
人们谈及白居易时,常将他与《长恨歌》的深情、《琵琶行》的孤寂联系在一起,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大唐朝晚期的典型“奶爸”。
在37岁那年,白居易打破了唐朝的常规生活方式。在这个通常被认为是适婚适育的年龄,他却独自一人,沉醉于湘灵的笛音中,挥笔书写自己的儿女情长。
《长恨歌》广为传颂,然而他的情感纠葛却深陷于家族之中。母亲的嘱托:“不娶杨氏,除非我死”,使得他的情感受到了限制。他最终选择了妥协,与杨氏成婚,步入普通人的生活。
他的第一个孩子“金銮子”夭折后,晚来得来的阿罗让他倍感珍惜。白居易对阿罗充满了无尽的理解和宠爱,用文字表达出温暖的情感。
当满头白发的白居易抱上阿罗的外孙女引珠时,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婴儿满月之日,他即席吟咏,表达了自己的真挚情感。
他的诗篇辞意看似平凡,却蕴深意,将世俗与哲理融为一体,让人动容。尤其是那句“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在重男轻女的时代背景下,如同一道响亮的。
这种思想何尝不是点燃了人们对世俗观念的反抗?它成为了现实生活的写照,被人们传颂。白居易之所以有这样的认知,是因为他的人生经历使他比常人看得更透彻。
白居易曾有过辉煌的仕途,但早期的成功无法掩盖后来的仕途不顺。在复杂的和仕途的起伏中,他领悟到:人生真正值得珍惜的,从来不是虚名和富贵,而是那些真实的欢乐和陪伴。
他对于平凡生活的热爱,也是他被誉为“平民诗人”的原因。看到女儿一家三口的幸福时光,他心中的风霜又得到了安慰,更加豁达。
这就是他所说的“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的真正含义:人生如诗,幸福由心,不必拘泥于他人的期待。白居易的一生虽然名声显赫,但其中也充满了辛酸。他的归宿并非的繁华,而是亲情的温暖港湾。
他的彻悟使他创作出《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这样的诗篇,其中蕴最朴素的感恩和对世界的温柔。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位用一生书写细腻情感的诗人,那便是他自己的话:“诗者根情,其枝花叶附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