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四方面

2025-02-2008:37:42生活经验0

语文的四大核心素质,分别是语言、思维、审美以及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常常对这四大核心素质的关系及其培养方式感到困惑。这四大素质并非简单地并列存在,而是在教育目标中形成了一种金字塔结构。语言与思维作为基础,位于金字塔的底层;其次则是审美能力,而文化则处于金字塔的顶端。

语言是表达的核心力量。思维则分为逻辑与想象,尤其强调想象力的作用。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连,没有思维,语言便失去了灵魂,成为基础的支撑。

审美是语文学习中的一种手段,爱与想象力是其核心驱动力。想象虽与思维有关,但在审美的层面上更加丰富且具创新力。语文学习中,爱与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素养,缺乏审美则会使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文化作为四大素质中的顶层,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课程标准中的表述并不准确,“文化传承与理解”应更准确地表述为“文化传承与建构”。传承是手段,而建构才是目的,但这需要的是传承与创新的综合。

文化代表着对自我认知的智慧,文化建构则是创立个人价值观的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回答了“我是谁”以及“我将走向何方”的问题。可以说,语文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对自我文化的认知智慧。

语言是语文的外部体现,一切核心素质都需以语言为载体。若没有听说读写,核心素质便无法存在。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连,犹如一体两面。但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是语言与思维的割裂,学生的朗读变得机械单调;而读与思的最佳结合则是默读,但学生却难以掌握。至于作文,有时却变成了毫无思想和情感的文字堆砌。

只有当语言实践上升到审美层面时,才会产生真正的兴趣。这需要在读写实践中唤醒学生的经验。只有沿着文字的小径走进自我经验的远方,才能共鸣出情感。而想象则是唤醒情感的钥匙,没有想象便无法到达经验的远方,也就无法感受到感染和审美的诞生。

情感共鸣是文化认知形成的基础,没有情感共鸣便无法产生认知的飞跃和文化的观念。文化和情感都是生命的创造,是高度独立的个性成果,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法形成的。即使天调道德,学生也难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积淀四大核心素质的唯一途径是自学。教师无论怎样讲解课文中的核心素质,学生也无法真正形成这些素质。知识可以传授,但素养的形成只能在独立的实践中慢慢积累。

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所在。许多教师即使讲了一辈子课,学生却仍然缺乏审美和文化素养,生命如同荒漠一般。教师的讲解只能传授知识,而素养的形成则需要在独立的语言实践中完成。教师真正需要讲解的是如何通过读写听说培养核心素质,这是教师执教能力的根本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