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学习格律诗的道路上,你会遇到一个术语——“孤雁出群格”或“孤雁入群格”。这两个术语,因不同老师的解释而可能让初学者感到些许困惑。让我们先看看专业工具书是怎么定义的吧。
《文学大辞典》中的相关条目解释了【孤雁出群格】:这是一种诗学术语。对于律诗和绝句,其韵脚通常落在偶句上,首句押韵则没有硬性规定。有时候,首句会使用通韵,即借用邻韵,这种情况古人称之为“孤雁出群”。(明)谢榛在《四溟诗话》卷一中提到:“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
而《诗学大辞典》则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解释:
【孤雁入群格】是诗体之一,指的是律诗与绝句中,首句不必用韵,如若首句用了与之邻近的韵,则称为“孤雁入群格”。(清)冒春荣在《葚原诗说》卷二中提到:“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以来,有入别韵者,谓‘孤雁入’。”
对于【孤雁出群格】,该辞典中提到,这主要指两种情况:一是七言律绝中首句借韵的情况;二是结句出韵的情况。
通过对比两本词典,我们可以得出结论:a)“孤雁出群格”有两种含义,既可指首句借韵,也可指末句出韵;b)七言律绝首句借韵的现象有两个名称,显示出古人术语的多样性。这也就造成了不同老师教授时可能存在的差异,使得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困惑。
撇开两个名词的细微差别,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七言律绝中首句借韵和末句出韵的区别。
七言律诗绝句的第一句是否入韵,原本没有硬性规定。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提到,首句不入韵是多余的,因此古人称五七律为四韵诗时,即使首句入韵,也不计入韵数之内。近体诗首句入韵却成为了一种添加的元素,不是必要的规定。绝句的第二、四句必须押韵,而律诗的二、四、六、八句押韵则是严格的。对于首句的句末,诗人确实拥有一定的自由度。
从古至今,诗人开始在首句使用与本韵不太一样的韵字,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气。这种首句借韵的做法,其实是给诗歌增添了一种别样的韵味。如宋代以后,很多诗人喜欢在首句使用邻韵,使得诗歌的韵脚既有变化又保持和谐。这种做法被认为可以增加诗歌的音韵美感。
与此相反,如果末句使用了与前面不同的韵脚,那就属于“出韵”或“落韵”,是违反诗歌规则的。虽然都是借韵,但首句借韵是为了增添,而末句出韵则是诗病的一种。
回到两个术语上来,对于首句借韵应该叫什么名字更合适呢?盛大林认为,“孤雁入群”这个名称更为贴切。因为一首诗的偶数句韵脚整齐划一,形如雁行,而首句末字本来不在押韵行列,但用了相似的韵字,好似一个特殊分子飞入雁行。而对于末尾出韵的情况,“孤雁出群”这个名称更为恰当。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理解:
第一,首句入韵是为了给全诗增色添彩。使用借韵是一种好事儿。
第二,末句使用借韵是违反规则的。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