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熙攘的都市节奏中,无论是在拥挤的地铁公交,或是孤独失眠的夜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喜马拉雅、小宇宙、网易云等平台上,以声音为伴,消磨闲暇时光,感受世界的多元。在这里,个体可以自在沉浸,交流也可以随心展开。
这种现象的兴起被一些学者称为“听觉文化的复兴”,亦或被概括为“耳朵经济”——即通过声音变现,如音乐、有声书、广播剧、电台直播等都是“耳朵经济”的典型表达。
据网络视听协会音频工委会的数据显示,自2024年以来,中文播客节目的数量相较2021年增长了六倍。而根据《2023喜马拉雅中文播客生态报告》指出,中文播客的听众数已超过2.2亿,相当于每10个网民中就有近两个是播客的听众。
原本小众的圈层正在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并持续展现出新的发展活力。那么,“耳朵经济”的现状如何?其未来是否能持续拓展,走得更远呢?
新潮流中的听觉享受
来谈谈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耳朵“看”世界。在今年的网易云音乐播客上,许多播客如《故事FM》的主播爱哲认为,播客有一种强烈的陪伴感。
无论是“00后”的大学生赵墨奇,还是全职妈妈高女士,他们都表示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听音频既能双手,又能让他们平静思考。音频空间让他们重新与世界连接,知识获取和情绪陪伴是他们收听播客的主要原因。
据网络视听协会音频工委会秘书长许金波所言,超过四成的听众将播客作为背景音,主打陪伴功能。声音不受环境限制的隐藏“BUFF”,使得耳朵经济的核心能够匹配当代用户快节奏、高质量的内容需求。
用户活跃时间的分布和活跃场景的统计显示,在线音频与用户的休闲娱乐生活紧密相连。在繁忙的生活中,播客以其长时长给人以陪伴感和松弛感,成为一些人逃离“眼球经济”的避风港。
更值得一提的是,“耳朵经济”正在打破年龄、代际和职业的界限,弥合数字鸿沟。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人何事,“听”已经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探索新兴产业的机会
除了提供情绪价值,“耳朵经济”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对于miya这样的古着店创始人而言,听播客是每天通勤路上的精神食粮。她通过收听财经节目《半拿铁》《声动早咖啡》等来捕捉时尚流行趋势和品牌的风向战略。
数据显示,播客的受众以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为主,且受众普遍具有高学历、高购买力等特点。这无疑为平台提供了强劲的付费市场潜力。
在商业领域,从配音演员“苗宗信”的商业化变现之路,到有声书主播曲音静子的成功转型,再到平台通过项目承接和付费内容实现商业化变现的案例层出不穷。这些新兴力量正在为“耳朵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抓住耳朵的产业爆发点
随着行业蓬展,“耳朵经济”是否会像短视频、微短剧那样迎来扩容与爆发?部门的支持、市场需求的不断释放以及平台的探索创新都在为“耳朵经济”的爆发积蓄力量。
如今,不仅是平台端开始探索更多可能性,如喜马拉雅开始尝试声音带货等新模式;生产端也开始尝试多元化的合作路径,如打造周边IP、内容付费等。
智能终端的普及也为“耳朵经济”开辟了新的空间。无线耳机、智能音箱、智能汽车等各类智能硬件的日益普及提供了多终端、沉浸式、全场景覆盖的接收渠道。
从“吸引眼球”到“抓住耳朵”,声音传递情感和力量。这也是“耳朵经济”能够俘获听众的重要原因。如今,“耳朵经济”的商业价值仍在探索中,让我们拭目以待其新“声”机是否真的会成为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