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叱咤一时的“神奇网站”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最近,58同城正式完成了其私有化并购流程,自9月18日起在纽交所停止交易。这标志着这家生活服务平台在上市的7年里,从综合性平台转型为专注于服务和精细化运营的专一品牌。
58同城在时代浪潮中逐渐式微,其子公司们则接过了发展的接力棒。
在这个不再以流量为王的时代,简单的品牌营销已经无法拯救58到家这类长期亏损的企业。它需要的是深耕产业,做重服务,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58到家是否还能扛起58系的大旗,重新出发呢?
品牌更迭背后的故事
“58到家”更名为“天鹅到家”,引发了市场的热议。这种换汤不换的营销策略,似乎成了其惯用的手段。
此前,“58速运”更名为“快狗打车”,同样引起了业界的关注。这种更名策略,显然是出于对品牌形象的重新定位和市场转化率的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58到家和58速运都属于到家集团旗下,且有着相同的老板。这种频繁的更名,仿佛成了一种家族特色。
为了配合更名,58到家不惜花费数进行优惠补贴和品牌推广。正如其CEO陈小华所言,更名是品牌触达大众、提升转化率的跳板。
而快狗打车的更名过程更是经过专业战略定位咨询公司的精心策划,最终确定了这个具有话题性的名字,并配合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数据显示,更名后快狗打车的下载排名迅速上升,这也证明了更名策略的成功。
不得不说,到家集团在营销和改名方面确实有着独到的见解。
亏损的泥潭与新的挑战
尽管营销做得风生水起,58到家集团却始终无法摆脱亏损的命运。最近的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连年亏损,主要源于庞大的销售和市场支出。
尽管58到家在分拆后作为母公司仍分享利润与承担债务,但其财务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今年受影响,业务更是雪上加霜。
此次改名,是否只是换汤不换,还有待市场和时间的检验。
深水区的挑战
改名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于家政服务到家领域来说,需要的是对整个复杂链条的把控,而不仅仅是漂亮的营销。
在服务的供给端,对阿姨等工作人员的管理涉及一系列极为琐碎的事项,包括招募、体检、认证、匹配、面试、工资管理等。这都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不是靠钱和流量就能解决的。
58到家模式的最大悖论在于,相对于餐饮、商超实物到家服务,家政服务到家的频次较低,标准化更困难。通过营销获取的用户重复消费的比例也较低。
为了提升用户的商业价值和资金使用效率,58到家需要在供给端的深度上下功夫,提升用户的消费体验和粘性。
曾经的PC时代流量巨头58同城,曾有望成为O2O生活服务领域的领头羊。然而随着后来者的崛起和自身战略的局限,“一个神奇的网站”逐渐被蚕食。
尽管58同城过去一直致力于汇集流量池子,但其不愿做服务的闭环和产业的深度导致其流量池子逐渐漏水。
为了在细分产业做服务闭环,58同城进行了多次收购和投资。目前看来,只有少数几家如车好多、天鹅到家、转转、快狗打车等发展较好。
然而在二易、同城货运等领域,尽管进行了多次尝试和努力,但仍然面临着来自其他巨头的激烈竞争和挑战。
如今的时代已经不同了。对于曾经擅长玩流量和营销的58到家来说,必须走一条“聚焦”、做“纵深”、深耕产业的新路子才能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