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防伪技术及其误区的深度解析
假冒伪劣商品确实令人深恶痛绝,市场上为应对此问题出现了多种防伪手段。在众多方法中,二维码防伪追溯技术因其简便与低成本而广受欢迎。但在国外产品方面,尤其是我们钟爱的澳洲进口商品,似乎并没有像国内那样明显的防伪技术标志。在购买进口商品时,我们更多地依赖个人经验或他人的经验之谈。但这些经验是否准确,有时确实令人怀疑。
对于某些广为流传的判断方法,我们是否应该持怀疑态度呢?例如,关于swisse钙片是否易溶于水就品质更好的误解。这一观点的起源和传播者的意图都值得探究。混淆“溶解度”与“吸收度”两个概念的做法显然是不妥的。钙片的品质和真伪与其在水中的溶解性并无直接关系。SWISSE官方已明确表示,其产品并非水溶性保健品或泡腾片,溶解度的差异并不代表产品的真伪。
条形码扫码无信息显示就认为是假货的想法也颇为流行。但商品条码并非防伪的可靠手段。使用软件扫描国外商品条码所获得的信息往往局限于特定第三方平台的数据,而非厂家自身的防伪数据。仅凭扫码结果并不能准确判断商品真伪。
批号和保质期也被误认为可以验证商品真伪。批号只是同一批次产品的标识,全球范围内的产品批号都是共享的。者很容易找到具有真实批号和日期的正品进行仿造。
我们还需警惕利用真品包装回收的假货。有些不法商家会回收正品空瓶并灌入假货再出售,即便产品的包装和印刷与正品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证明其真实性。对于那些在外包装上出现印刷错误的产品,也未必是假货。
谈及芯片防伪,国内品牌的应用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而在SWISSE产品中发现的“金属防盗贴”也并非“防伪”贴,而是为满足特定零售商需求而设置的。A2奶粉上的荧光“防伪码”其实是生产罐子的厂家内部编号,与产品真伪无关。
面对不同的商品版本和包装差异,我们也不应轻易下结论。不同批次的产品在批号和保质期的印刷上可能存在差异,这些都是正常的生产变化,并不代表产品质量或真伪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