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中,每逢家中有客至,欢声笑语总是弥漫在空气中。先是迎接宾客进入屋内,亲切地请他们坐在炕上,接着递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开水。主人们不时地递与客人们饮用,这是最初的待客之礼。
若贵客临门,开水里会加一勺白糖以示尊贵。虽然家中未必常备开水和糖,但为了款待贵宾,即使是向邻家借,也一定要让客人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这样的贵客虽然不多,但每一次的款待都显得格外重要。
无论客人是路过还是专程来访,一碗开水总是表达主人心意的基本礼节。若是亲戚来访,叙话之后,主人便会开始置办饭菜,酒是正式场合的必备。这样的传统,无论是哪家,哪个村,都始终如一。
那个年代,人们日常饮用的都是井水,只有做午饭时才会灌一壶开水,平日里绝不轻易使用。只有在特殊的时刻,如招待客人,才会使用。喝开水在当时是一种特殊的优待,通常只有体弱的老人、生病的人以及客人才能享用。
无论客人是否喝水,先端来一碗开水,即使放在旁边,也代表着客人的尊严和主人的热情。村落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朴素的待客之道,与乡间的各种风俗一样,都是人们情感交流的纽带。
杜甫的诗篇中,也描绘了类似的待客场景。《客至》一诗中,“喜崔明府相过”,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喜悦之情。而“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则展现了主人因家境贫寒而倍感歉意的心理。但最后的“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又透露出主人与邻居共同欢饮的融洽气氛。
杜甫在《宾至》一诗中描绘的待客场面则有所不同。来的是不常往来的贵客,他家的幽静偏僻、地位差异都让待客之礼更加讲究。虽然体弱多病,但杜甫仍尽力以礼相待,“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尽显主人的诚意和自谦。
而在《有客》一诗中,杜甫与客人之间的情谊显得更加亲近。“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客人来访时,杜甫虽病体支撑但仍热情招待。“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即使家贫如洗,他仍以小摘自家的菜蔬招待客人,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无论是儿时的记忆还是古人的诗篇,待客之道都是人情的体现。礼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人情的温暖。一碗开水、一首诗、一次待客的经历,都在无声地传递着这种温暖。
时光流转至今日,这种好客的传统仍然在一些地方得以保留。即使在现代化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仍然离不开这些简单而真挚的待客之道。
总结
待客之道是文化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简单的开水还是丰盛的宴席,都离不开主人的真诚和热情。这种待客的传统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节,更是人情、友谊和情感的体现。
我们应当在传承这份传统的也要用现代的方式去诠释和发扬它。让待客之道不仅是一种习俗和传统,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社会温暖。
明 唐寅《山水图》(局部)(及其他古画作品)所示画作及插图乃文内景致之体现与衔接文字之美感。详瞻古画亦可感知其中温润与亲切之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