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我们的视觉,让绿意滋润眼睛与心灵
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演变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线。特别是空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探讨空气污染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两个重要的概念——大气和空气的区别。
大气,即围绕地球的那一层气体,我们称之为大气圈或大气层。它包含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气体环境,堪称人类的保护伞。而空气则是我们呼吸、植物光合作用的必需品,主要包含氮气和氧气。随着环境变化,空气的成分也可能发生改变,除了氮气和氧气外,还可能含有各种污染物和水蒸气等。相应地,空气污染也包括室内空气污染和环境空气污染。
参照《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业务实施方案(2013-2015)》和《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等级标准》,空气污染被细分为六个等级。在天气逐渐转冷的季节,大雾频发,雾与空气中的污染物结合会对人们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特别是在雾天出行时,人们可能会出现呼吸不畅、胸闷等症状。雾滴中吸附的大量污染物,含有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对健康构成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空气污染问题,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应运而生。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却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首要步骤便是做好监测与数据采集。这其中涉及两大部分数据:一是气象要素数据,如温度、湿度等;二是大气成分数据,如PM2.5、气溶胶等。这些数据主要依靠各地的气象部门以及设立的监测站进行采集。数值预报系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条件进行预测分析。气象专家还需结合高空环流型变化、低层环流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最终产品的出炉还需要与环保部门紧密配合,预报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判。
气象台与气象报社联合发布了相关科普资料及新浪微博账号@气象科普,致力于普及气象知识,提高公众对空气污染的防范意识。转载此文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若存在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版权问题,请作者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面对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健康。让我们的行动为地球增添一抹绿色,为未来的蓝天白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