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海方言的变迁与坚守——从小笼馒头说起
现在,上海的方言词汇正在经历一场变迁,许多传统词汇在流传中发生了异化。以“小笼馒头”为例,这一传统称呼如今却被越来越多的人误读为“小笼包”。这种趋势让许多上海人感到担忧,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上海方言的正确传承变得至关重要。
小笼馒头与上海文化
谈及“小笼”,无疑是上海人喜爱的一种点心。清晨时分,一碗热腾腾的小笼馒头,配上豆腐浆或小馄饨,成为许多上海人美好的早餐回忆。特别是著名的南翔馒头店,位于城隍庙的核心位置,其小笼馒头深受上海人及江南一带人们的喜爱。
上海话中的馒头与包子
在上海方言以及吴语的语境中,小一些的面食被称为“馒头”,而体积较大的则称为“包子”。比如菜馒头、肉馒头、豆沙馒头等。近年来有个趣事,地铁安检时让市民将双肩包过传送带,有人误以为是要过“生煎包”。这只能说明对上海话的误解。在上海,我们说的是“生煎馒头”,而非“生煎包”。只有体积较大的馒头,如肉包子、菜包子等,才会被称为“包子”。
包子与馒头的搭配
过去,吃牛肉包子时,有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即买牛肉包子会附赠一碗牛肉清汤。而生煎馒头则可以与咖喱牛肉汤搭配,一口生煎,一口牛肉汤,滋味无穷。小笼馒头则通常与豆腐浆、小馄饨等搭配。
小笼包:一个错误的叫法
如今,许多人将“小笼馒头”误读为“小笼包”,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上海方言的变迁,市民们也难以纠正这一误读。二是那些不了解小笼馒头的人,盲目跟风,随意称呼。这种情况就像对“上海弄堂”、“上海人”的想象一样,与实际存在很大的差异。
捍卫词汇的正确用法
包子并非上海方言中的词汇。很多地方有类似小笼馒头的带有汤水的包子,被称为灌汤包。将包子等同于上海的馒头是对上海文化的不尊重。许多年轻人表示,他们想学好上海话,但现在的语言环境使这一任务变得困难。音读不准可以理解,但上海方言的词汇绝不能乱改。比如将“小孩”读成“娃”,这种改变是不准确、不符合上海话的。
从我做起,捍卫正确词汇
我们应该停止使用一些容易产生异化的词汇,尤其是“小笼馒头”。在城隍庙、南翔馒头店等地方,应该坚持使用正确的词汇。上海方言已经进入低谷期,不正确的称呼只会使其雪上加霜。坚持使用正确的词汇,是每一个热爱上海文化的人的责任。我们也要包容不标准的发音,但词汇的正确用法必须坚守。让我们共同捍卫上海方言的魅力,传承这份悠久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