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高尔基与好友谈及自己的童年经历。当他说完,的眼中充满了泪水,他对高尔基说:“记录下来吧,这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于是,高尔基叙述了自己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俄国为背景,描绘自己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
在《童年》这本书中,高尔基将自己化身为主人公阿廖沙。阿廖沙生活在一个充满的家庭环境中,身处艰难,却乐观面对。他的经历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无数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同身受。傅首尔在《奇葩说》中曾提到:“这个世界,本就不公平,有人生来就拥有优越的条件,有人却生来就在挣扎。”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生活。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曾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往往来自于家庭。对于阿廖沙来说,他的童年是压抑的,生活的窘迫、无故的毒打和被抛弃的恐惧一直困扰着他。他并没有抱怨命运,而是试图理解母亲的无奈和困苦。母亲的一生也饱受家庭之苦,但她依然会在心情好时教导阿廖沙识字,赞美自己的儿子。
爱是本能,更是一种需要习得的技能。父母的爱或许笨拙、无力,但那是由他们的经验和经历造就的。麦家在十二岁时曾因被同学父亲而遭到父亲的毒打,对此他怨恨了十多年。直到自己有了孩子后,才逐渐理解父亲的那次毒打是出于保护。父母与子女之间最大的隔阂在于时代、经历、眼界的不同,让他们无法深入了解对方,导致相爱相杀、两败俱伤的情况出现。随着我们长大,经历世间冷暖,终会懂得每个人的脆弱与伤痕。那些无法识别的爱,终有一天会被读懂。
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说:“不是每个创伤都是灾难,除非你允许它成为灾难。”阿廖沙的外婆就是一个在苦难中依然保持乐观的人。在阿廖沙昏暗的童年里,外婆是最温暖的存在。她阿廖沙如何从困境中寻找生活的希望。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外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的善良。这也是阿廖沙从困境中汲取成长养分的关键。
高尔基的真实童年经历也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他的父母早逝,寄居在外祖父的染坊里。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但对阅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漂泊的底层生活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最终使他成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作家廖一梅曾说:“人应该有力量从泥地里拔出自己。”原生家庭虽然是我们的根但并非宿命。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但真正的我们是从经历中成长的。那些让我们受伤的地方最终会成为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东野圭吾曾说:命运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只有尽力打好它真正勇敢的人即使面对困境也能将它转变为成功的机遇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被外界打败而是为了战胜自己内心的怯懦。所以点个赞吧原生家庭带给你的一切也是你成长路上最好的养料。作者:洞见·安娜贝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