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许多人,因为某个共同经历而聚在一起,却又因种种原因渐行渐远;他们可能曾经在同一阶段频繁交流,但随着步入新的生活阶段,彼此间的联系便逐渐减少。近日在微信上与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友交谈,初见面他便半开玩笑地询问我的近况:“你换工作了吗?结婚了吗?有孩子了吗?”这才发现,短短两年时间,我们对彼此的生活已经变得陌生,聊天时甚至有一种“原来你还在这里”的感慨。
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失落感,仿佛自己的存在感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减弱。心情低落时,许多人或许都会有“存在的焦虑”,总希望做些事情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就像婴儿用哭声吸引父母的注意,年轻的情侣通过小打小闹来增进感情,成年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吸引点赞和评论,以寻找存在感。
曾有一次与一位姑娘闲聊,话题是关于最向往的旅行目的地。多数人都会选择那些名声在外的旅游胜地,而她却说:“我渴望一场独自的旅行,去一个宁静的舟山群岛小渔村,找一个无人的角落,与自己相处。”这才发现,有人并不需要他人的目光来证明自己存在。人们渴望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存在感,其实是为了对抗对未知的恐惧和对自我弱小的无助。
正如笛卡尔所言:“我思故我在。”重新审视这句话,才恍然大悟:我的存在并非依赖于他人的认可。在关于“存在感”的一场演讲中,演讲者依次喊下每个人的名字,那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被喊到名字的人无论地位如何都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种给予他人存在感的做法,也能让自己收获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一个人的存在感并非只依赖于他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肯定他人。无需刻意追求耀眼的光芒去刺痛别人的眼球,即便是平凡的个体也能散发出温暖友好的力量去连接人心。正如一位长期在国外读书的朋友在微信上分享了一组在国内旅游的照片,简单的交流就让我感到开心。在我心里,那是彼此间默默的关注与惦记。我们都是普通人,不必过分在意自己存在感的高低,有三五知己随时分享喜怒哀乐、数十同窗偶尔相聚聊天便是莫大的幸运。
知交零落是人生的常态,偶尔的交流而心中仍然温柔便是好朋友。朋友不必每时每刻都保持联系,无需时刻确认彼此心中的位置。只要心中保持少年的热情,无论经历多少岁月,重逢的时刻依然会是美好的时光。
来源:《日报夜读》。